文档介绍:
幼儿亲近社会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在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强化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提升幼儿的社会化水平,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呢?
利用自然资源
大自然既神奇又美丽,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大自然向幼儿展开了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源。大自然中漂亮灵性的花鸟鱼虫,雄伟壮丽的山川河流,神奇变化的春夏秋冬,都等待幼儿去发现和探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引领幼儿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真挚的情感。比如在摘草莓、捡落叶等有趣的活动中,“草莓熟了”“美丽的树叶”等表达幼儿对生活热爱的社会活动主题便会应运而生,幼儿们探寻着大自然的奥秘,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又如,春暖花开的时节,可以带领幼儿走进春天,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各类植物,欣赏金灿灿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绿油油的麦苗;火热的夏天,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小河边、沙滩上,捉小鱼、摸小虾,尽情地玩耍;秋高气爽的时节,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小树木,聆听秋风扫落叶的“沙沙”声;寒冷的冬天,幼儿戴上帽子,围上围巾,踩着脚下冻僵的硬邦邦的泥土,感受凛冽的寒风,观察光秃秃的树枝和小河里宛如明镜的薄冰。
利用社区生活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资源。”作为“社会人”的幼儿置身于社区的广阔的生活环境之中,一定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
参观社区的风景名胜 社区里的风景名胜为幼儿的社会性活动提供了舞台。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南通博物苑,通过参观,幼儿们便会知道张謇将博物馆看成振兴中华必需的教育机构,两次上书清朝政府,建议成立博物馆,都未被采纳。于是他就自己设法在家乡南通兴办了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希望以自己的成果来验证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进而示范全国。可以让幼儿带上照相机拍几张南通博物苑的照片,然后开个交流会,谈谈参观的感受。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如皋市城东北隅的水绘园,欣赏我国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对水绘园的高级评价:“如皋水绘园,天下名园也。园以水绘名,重在水字,园依故城,水竹弥漫,城围半园……别具一格。”
开发社区的人文资源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人的社会性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步内化、提升、超越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开发社区的人文资源,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经验,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教师可发挥不同职业的资源优势,主动邀请社区里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与幼儿一起开展相关活动。“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美丽的春天,教师邀请社区里会扎风筝的老大爷与幼儿一起扎风筝、放风筝,以放飞希望。盆景艺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如皋素有“中国花木盆景之乡”的美誉,教师可邀请社区里被誉为“东方盆景艺术大师”的如皋绿园的农民艺术家为幼儿介绍典型的如派盆景,引导幼儿走进如派盆景,欣赏如派盆景的美丽,品读如派盆景的独特意蕴。
利用节假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