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引导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一、认真备课,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备课的目的只是为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的罗列顺序,将其以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不仅不能够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反而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该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收集与相关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和问题,通过探讨的方式展示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其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在课程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再引导教学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思路,从而使学生理清脉络,将学到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从困惑到真正理解的过程,而理清困惑的过程恰恰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重要作用。有句名言说的好“失败是成功的高速公路”,借助这一名言背后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正视错误,深入的分析学生出现不同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使其明白其错误的根源。从错误不断纠正到正确并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向灌输正确的思想,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调查可以发生,学生对于其曾经犯过错误并且经过一定的过程得到纠正的知识点,往往比一次就掌握了正确的思路的知识点,具有更深的印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犯错的概率也降低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一味的否定错误,而应该充分的发掘错误的价值。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应该每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物,使自己热情不断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友善的方法进行沟通使其改正,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向老师寻求帮助。在课下老师可以通过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学习之外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四、适时总结教学内容
“有效引导”式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但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