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整合工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整合工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临近再说 2021/9/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整合工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整合工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市政协工作要点安排,围绕市政协专题常委会的议题,经济委员会、研究室在分管副主席的带领下,从3月12日至4月底,对我市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等四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怀远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半月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估价
这次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企业实地考察和统计分析,我们对蚌埠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得出以下评估结论:
1、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已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使gdp增长率在"九五"后期持续下滑的不利条件下逐年攀升。2003年,虽然农业遭受严重水旱灾害,一产增加值仅为-%,%,。近两年来,。其中,137项已竣工投产,拉动2003年工业增加值(现价),%;%,;%,,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的起飞蓄势待发。
2、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大优势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业近年来增势强劲。今年1月至4月统计,、,%、%%;%、%%,%。这是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重点扶持三大优势产业政策诱导的结果,是符合蚌埠产业发展实际并且卓有成效的。

3、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统计,全市拟改制的国有工业企业共130户,截至2003年底已改制110户,占应改户数的85%。全市民营工业企业577户,,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上升至40%。改制后的企业,如晶菱机床公司、天润化工、滤清器总厂、双环电子、意义环保等,焕发出勃勃生机;民营企业,如昊方公司、盛世光学玻璃、安瑞科空压机、福康药业公司等,也在竞争中发展成为被市场认可的优势企业。事实表明,我市改制企业和部分民营工业企业已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即扩张、腾飞前期。
4、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我市工业企业"退市进郊"正向园区集中。今年1-4月份,,,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全国步调基本一致,总体上已进入以重化工为标志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工业化水平仍表现为低水准、不全面、不平衡的初级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2003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为25%,;工业化水平(%)分别比全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仍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如:1990年以来我市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弹性为1:,带有明显的"资本驱动"特点;我们的工业企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资金、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的"资源约束型"企业;企业的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较低;市县工业产业同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较突出。

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本次调研,我们听到城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市部分综合部门负责同志和近50家企业负责人的心声,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密切关注蚌埠经济,强烈要求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市各行各业的共识,但同时也不乏落后于人的担忧。
1、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企业规模不大,档次偏低,影响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我市gdp排名居全省第九位,。,排名第七位,比第二位的芜湖市少近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我市时为220户,而芜湖市已有360户。在产业和产品结构上,我市三大优势产业,目前仍处于"小、散、杂"的状态。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据统计,三大优势产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户(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业25户,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业27户,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业12户)。其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