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9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小健 2021/9/1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浦口区泰山小学 罗永芹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书P38-39例1、.
教材简析:《比例》的教学是建立在六上学生对比的意义和性质学****基础之上的。 这一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于具体图例学****图形的放大与 缩小;第二层次,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三层次,将比例知识运用于生活, 学****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是利用具体图例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其关键 点落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同步变化上。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 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 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 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 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过程设计:
一、 制造冲突,初步感知
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王瑾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 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王瑾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K设计说明:课一开始,老师选择了学生的一张照片进行三种不同的处理, 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的兴 趣。对照片的三种处理,教师也故意夸张了一些,学生在强烈地视觉冲突中 很自然的接受了同步拉长的处理方法,对放大的内涵有了具体生动的感知。2
二、比较交流理解放大内涵
自主探究
(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过渡,:仔细观察两幅图,总 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 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 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
放大后照片长16厘米,宽10厘米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 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 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 1 ,就 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 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晰这 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如果把原图按3: 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 2: 1
长(cm) : 8 8X2= 16
3:1
8X3=24
5X3=15
宽(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