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相关文章推荐.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相关文章推荐.doc

上传人:stillstanding 2021/9/1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相关文章推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月千里寄相思的
篇一: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作品内涵;
,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见解;
重点难点
借用比较阅读的手段,由课内向课外大力拓展。可以把巴金另外两篇写日和月的短文《海上的日出》《海上生明月》印发给学生,既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从比较中加深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学法指引
这两篇短文内涵深厚,耐读耐品应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
知识链接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
巴金笔名的由来;那还是在法国沙多—吉里小城,他写完了处女作《灭亡》,想寄回国出版,又不想用真实的名字李尧棠,就想起了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相处不到一个月,他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为了纪念他,就用了百家姓中这少见的“巴”字;这时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看到桌子上摆着巴金正在译的克鲁泡特金(1842—1921)的《伦理学》,就建议取用这个“金”字。一个很随意、很平常的署名,后来却成了巴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罪证”:巴是巴枯宁的首字,金是克鲁泡特金的尾字,说明他崇拜无政府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不允许有别的解释。无独有偶,“文革”中间,萧军也有类似的遭遇。他姓刘,萧红姓张,两人改名萧红萧军是因为仰慕长征胜利的红军,希望成为“小小红军”。不料红卫兵却派定他改名是要“消灭红军”。这逻辑看似荒唐可笑,但这种思维方式却长时间流行、泛滥。比如,你“出身”不好,思想就一定“落后”;你被捕了活着出来,就一定是叛徒。根据这个逻辑,巴金曾经是无政府主义者,那么他一定是“反共老手”,一定反对马克思主义,就有永远洗不净的历史污点。那么,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创作背景: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