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七章 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第一节 辛弃疾生平与创作
1
把爱国豪放词推向词史的巅峰,不仅震动于当时且光照于后世
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英雄本色
不凡的抱负,不偶的命运
2
(1140~1207)
(一)南归前 (1161年前)
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余谓侯本以中州俊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3
(二)、南归后前二十年为官期间 (1161-1181)
《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 、《九议》
“苟从其说而不胜,与不从其说而胜,原就诛殛以谢天下之妄言者。”
创置飞虎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日飞虎营成,违坐军制。”
4
(三)隐居十年(江西带湖 )(1181-1191)
范开就学。《稼轩词序》
与陈亮“鹅湖之会”
(四)再次为官时期(1192-1195)
(五)第二次归隐时期(上饶、铅山)(1195-1203)
(六)再度被起用抱恨而逝(1203-1207)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北伐
5
刘过《龙洲集》卷八《呈称轩》:“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未可瓢泉便归去,要将九鼎重朝廷。”
谢枋得: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浚)、岳武穆下。使公生于高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
6
第二节 辛词艺术成就
范开首提“稼轩体”:
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有也。
7
陶尔夫:稼轩体的出现,完成了词史上视界的转换,弥补了歌词创作自身发展之不足。一方面,从审美层次看,完成了以阴柔为美的婉约词向以阳刚为美的豪放词的转换;一方面从题材内容上看,完成了向“言志”这一古老诗歌传统的复归。
转换:指继承东坡词
复归: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审美感兴高峰体验的层次上使“缘情”与“言志”美妙结合。既保有词体本身所独具的深美闳约,又贯注有中华民族至大至刚的堂堂正气。
8
稼轩体之特色:雄豪 博大 隽峭
寄雄豪于悲婉之中
展博大于精细之内
行隽峭于清丽之外
9
一、语气跌荡,情感郁勃。
刘辰翁《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稼轩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斯人北来,喑呜鸷悍,欲何为者,而谗摈销沮,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託之陶写,淋漓慷慨,此意何可复道;而或者以流连光景志业之终恨之,岂可向痴人说梦哉。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