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浅议农村孝文化的发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议农村孝文化的发展.docx

上传人:阿哈哈哈吧哈哈哈 2021/9/3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议农村孝文化的发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浅议农村孝文化的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但重物质轻亲情,重子女轻老人的现象不断涌现,特别是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农村家庭,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孝道美德逐步弱化,农村孝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代际间沟通缺失
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生存,挣更多的收入不断地涌向城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固定生活模式被打破,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观念受到冲击,家居养老观念被改变。青壮年农民远离父母,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探望父母。许多老人独立生活,承担着家里边很少的农田的耕作,自己得不到照顾和关心,反而还不得不替外出打工的子女照顾孙辈。代际间的相互沟通缺失,精神上的孝敬慰藉缺失,时间一久,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差距拉大,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困难。很多子女除了给老人很少的生活费用以外,很少问寒问暖,体贴关爱,节假日甚至连个电话似乎都忘了给老人打。
二、贫富差距加大
当前农村贫富差距加大,农村子女在孝敬老人上的做法也很不相同。物质条件较富裕的家庭的老人生活无忧,闲暇时可以到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活动活动,但绝大部分的农村老人需要忙于田间地头,为自己挣取一定的生活费。在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中给老人的生活费也不尽相同。少数子女甚至忘恩负义,不尽赡养孝道义务。有的“弃老”,认为年老的父母没有用了,是自己的“负担“。有的兄弟姐妹互相埋怨,推卸责任,造成老人的生活费用无着落。有的人甚至埋怨父母未能创造出财富,使家底贫,不能过上富裕日子。有的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医治,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而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往往又不能得到子女的精心照顾,以致早早去世。
三、孝文化观念
许多人重视子女的教育、生活、健康等,却忽视对老人的孝敬,存在着”孝老不足,爱幼有余“,或“幼不敬老”的现象。老人成了弱势群体。平时不孝敬老人,等老人死了,却大摆筵席,吹吹打打,又唱又跳,“白事当喜事办”,好不热闹,并以此证明自己孝敬老人。如能把那些用于讲排场的钱用于孝敬还健在的老人多好!
四、家庭结构
兄弟姐妹多,有可能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反而造成老人生活无着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一对独生子女小夫妻要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责任的确太大,这些老人如果都健健康康的倒还好,若有生病的,则这对独生子女小夫妻就很难忙过来。这当然也就影响尽“孝”的质量。
五、评价缺失影响孝道文化进步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一家一户“单干”,使得农民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减少,相互监督和奖、惩、褒、贬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失去了群众性的评价,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道别人无法得知。另外,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就是某人不孝敬老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自己不孝敬老人,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农村中还存在着传统孝敬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思想的影响,比如老人活的时候不怎么孝顺,死后则相互攀比,大操大办;多子多福,传承“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