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涡河:半流诗歌半流仙
在中国地图上,涡河,只是一条又短又细,几乎可以视而不见的蓝线。事实上,它也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她,西起开封市的黄河支流,东入淮河,流经十三个县市,全长仅四百公里而已。可是,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以用的上“杰出”二字――尽管,她今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涡河的“涡”字读“锅”字音,她的起源与老子李耳有关。传说仙人老子与人打赌,虽然赢了赌注,但给涡河一方百姓带来祸害,老子深自警醒,自觉转世投生在涡河岸边,修炼渡人,并把这条原名“浪荡渠”的河流改名为“过河”,有改过自新之意。后人尊老,改名为涡河。
神话传说不足为凭,但据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聃,“楚苦县濑乡曲人里人也”,确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先贤与哲学家。“苦县”读“户县”,秦朝统一六国后,此地旧名未改,历经秦汉两朝。直至东汉末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武平县侯”,封地在“武平城”,旧城依然,就在今天的鹿邑县西北四十里,之后,汉献帝又把曹操的封地扩大为四个县,分别为:苦县、武平、柘、太康。苦县在武平县东南,正好和曹操家乡谯县连成一片。都在涡河流域,基本上占据了“半条涡河”的面积。这在曹操的著作中可以求证。
北周时期,大概皇帝有考古之癖,从《孟子》中考据出“汤都于亳,与葛为邻”的“亳”竟是谯县,于是在“大象元年”改年号中,将谯县改名为“亳州”,自此,专用地名的“亳”,使用了1400多年。
自“汤都于亳”以来的3700多年中,亳州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对华夏文明有过两次重大贡献。
首先是商汤之后以至战国时期老子的诞生,为中华文化贡献了“一只鼎足”。 老子做过周朝的“柱下史”,有机会大量阅读王朝典籍,对周朝之前有较高程度民主的联邦制度所创造的社会和谐非常欣赏。及至战争降临,生民涂炭,饿殍满地,老子于满目疮痍之后,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作了深入思考。出于对“钢性”战争的厌恶性反思,他提出“ 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反复论述“柔”的功用,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之”,这些柔顺处世的原则,构成东方文化含蓄、谦抑、内敛的主要色调。
以“道”字命名的涡河文化,在春秋直至战国这样一个没有明显断年的时代里,在华夏大地产生过三个重大影响:
第一个是促进了文化交流。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有“孔子问礼”,见诸史籍的大约有三次。天命之年的孔子还能带弟子从黄河岸边出发,穿过几个国家,专程到涡河之滨向老子请教“周礼之事”,可知老子学说影响之大。这一次的谈话对孔子极其震撼,以至于这位颇为自负的大教育家慨叹道:“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不能知。”真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第二是奠定了道家学派,从而滥觞了中华本土主流文化的溪流。中华文化发展至秦汉,主流基本是道、儒两家,至东汉明帝请来了佛教,经过与中华文化的冲撞、融汇,变成了“中国佛教”,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道、儒、佛互相渗透、互相依存、鼎足而三的格局。至庄子出,亳地文化达到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