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5'-磷酸吡哆醛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的影响》.pdf.pdf

格式:pdf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5'-磷酸吡哆醛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的影响》.pdf.pdf

上传人:hanjiu70767 2016/6/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5'-磷酸吡哆醛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的影响》.pdf.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3 - 论 著中外健康文摘 2012年5月第9卷第19期 World Health Digest Medical Periodieal 2009~2011年我院全血和各种成分血的用量及使用率情况 我院成分血的输注以悬浮少白红细胞和血浆为主(分别占 %%),全血的使用有逐年下降趋势,而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使用有逐年上升趋势,没有使用粒细胞,详见表2。表2 我院全血和各种成分血的用量(U)和使用率[U(%)] 3 讨论在某些临床情况下,输血可能是唯一能挽救患者生命或迅速处理严重病况的方法。但是,在决定给患者输血或输血制品前,临床医生必须权衡输血或不输血两者哪个的危险性较大。全血中含有各种血液成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只是急需全血中的某一种成分,那些不需要的或已丧失活性的成分输入患者体内,只会增加输血反应的机会,有害而无益。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制品等), 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给予输注相应制品。目前临床用血量需求增长较快,血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推广成分输血、合理应用各种血液成分以便杜绝滥用现象,是现代输血发展的趋势。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 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颁布实施以来,临床成分输血有了较快的发展,成分输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及医院输血水平的指标,它不仅反映医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也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成为了医院评级的一个必检指标。因而各医疗单位应制定严格的用血计划,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从表1结果看,近3年来我院临床用血量共104479U,%(103621/104479),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合。我院成分血的使用情况,虽然各年度差别不大(均 P>),但仍有逐年上升趋势,这充分体现了我院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高度认识,也体现出我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及医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在成分输血的方而,我院仍达不到卫生部提出的“成分输血应以红细胞、血小板为主”的要求。表2结果显示:我院成分血的输注以悬浮少白红细胞和血浆为主(%%),全血的使用有逐年下降趋势,而血小板和冷沉淀的使用有逐年上升趋势,没有使用粒细胞。%(36635/104479),用量偏大。输注血浆有严格的适应征,具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 同时容易引起不良输血反应,其中急性肺损伤是最严重反应,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加强血浆输注管理,杜绝不合理的应用,节约宝贵而有限的血液资源。在发达国家已很少直接将血浆应用于临床。我院用血浆用量较大的病区分别是I CU、外科和内科,尽管大部分血浆被用于治疗DI C、外科创伤大出血、产科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血友病以及严重烧伤病人,但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对血浆的使用观念尚未改变,将血浆用于扩容或治疗低蛋白血症, 这些治疗的风险往往大于可能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因此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而血小板用量偏低,%(11389/ 104479),这与输血事业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甚远(30%~ 40%) ,可能是临床医生对血小板应用的指征和疗效没有完全掌握。血小板又分为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手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