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的翻译
古诗词最重要的要素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译诗应从这几方面来把握。
译诗不可只满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保存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
形美
这里的形美,主要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除去节奏与用韵,古诗还讲究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有些人提倡汉诗英译要以“形式对等”来衡量,苛求字字对应,这样做通常只会因韵害义,因形害义。关于译诗,只要在意思和风格上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再现原诗的韵致、情绪、意象,此译作便是成功的。至于形式的美,译者只能尽量去表现它。
《天净纱•秋思》的两种译本比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的难点:
1 意象太多,且都有形容词修饰,翻译时难以转换。
2 形式十分整齐,几乎一韵到底,译诗不可能达到。
3 图象性非常强,悲凉的意境难以传达。
Tune to “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Schlepp)
评析:1 形式对等十分明显。原曲中前面九个意象看上去是零散的,但单个的意象最后都归属于最后一句点明的凄凉之意,从而构成“卒章显志”的典型结构,但是形式对等之后的译文没有做到“蓄势”,最后一句也译得十分平淡,没有将文化内涵和意象译出。
2 “西风”译成 “west wind”不妥。改为”autumn wind”如何?
3 “瘦马”译成 “lean nag” 也不妥。( lean 指清瘦而健康的,为褒义;nag指老马,赛马)
4 原曲一韵到底,译诗几乎无韵。
5 原曲意象蕴涵丰富,但译诗只传达义而传达不出形、音和图象性。只传达了概念意义,但未能表现苍凉凄婉的乡愁情怀。逐字对译的机械方法,只忠于形式而忽略内容是不可取的。
6 “断肠人”译得过于泛滥,没有新意。“在天涯”直译未能表达其真正含义。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显良译)
评析;1把原曲译成散文体,不拘泥于诗的对应,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也有一些行内押韵。
2 “moaning”译出了西风的萧萧声,营造出了萧瑟晚秋的悲凉。译出了“在天涯”的言外之意,表现出了乡愁情怀。
3 形象转化较有美感,译出的形容词更能引发作者联想。(腰韵与脚韵n,m,ŋ产生一种空旷虚无的感觉?)
思考;很多翻译家不赞成把诗歌译成散文体的形式,会变成 “rewriting”, 而不是 “translation”, 因而提倡比较贴切的翻译。但如果是这类意象很多的诗歌,直译且追求形式的对等就完全不能体现诗的意义和意境。所以是否处理为散文体更加合适?
音美
我们知道,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中的四声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的物证,而英语发音特点不同,没有四声,平仄效果无法达到。原诗有时通篇一韵到底,在英语里要制造类似的押韵效果, 简直不可能。所以在我看来,诗歌的不可译性主要是指“音美”的传达方面。
李清照《声声慢》节选的两个译本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难将息。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