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猩红热 猩红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 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由于本病毒不耐热、 对干燥抵抗力弱, 故间 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 人群普遍易感, 加之红疹毒素有 5 种血清型, 无交 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1. 潜伏期一般为 2〜 5 天。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 为主要症状。
2. 初起即发热,体温为38〜40C不等,伴有咽痛,影响吞咽或伴呕 吐、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渗出物,舌面 光滑呈肉红色,乳头隆起,如同杨梅,故有“杨梅舌”之称。出疹期间继 续发热,皮疹遍及全身后体温逐渐下降。
3. 在起病 12 小时内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很快 全身都出疹, 为细小猩红色丘疹, 呈鸡皮样, 皮疹密集, 皮疹间呈一片红 晕,用手指按压, 可使红晕暂褪呈苍白色, 松手后很快恢复原状; 面部皮 肤见红晕但不见皮疹, 口唇四周皮肤苍白, 肘、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密集形 成横纹线。皮疹消退后皮肤呈鳞片状脱皮,先由面部开始,依次为躯干、 四肢。
猩红热的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 ,B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 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传播过程: 病原体附在空气中灰尘或者飞沫上浮游一段时间, 再经呼 吸道进入身体。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 猩红热皮疹通过空气 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
也可由带菌的玩具、 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 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 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保护易感者
1. 幼儿物品消毒:配比 1:200 的 84 消毒液。
2. 不与其他班级串班 (专用室、全托班、混龄活动如:晨间体育锻炼)。
3. 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 可服预防药, 如大青叶或板蓝根, 煎汤代 茶饮, 连服 1 周。
猩红热患儿护理
1. 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患儿出入公共场所。
2. 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
3. 被褥要干燥洁净。
4. 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
5. 如为儿童,要将其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
6. 病人卧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应在 18-20 C为宜,湿度应在
50%-60%之间。
7.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8. 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
9. 病人衣服及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应加以消毒。
10.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 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 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 患儿应隔离 3 4 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若发生传染病后
? 保健教师:
1. 加强晨检。
2. 指导消毒。
3. 及时了解情况(班级幼儿及患病幼儿) 。
4. 反馈信息 。
5. 及时上报(园领导、相关防疫部门) 。
? 班级教师
1. 及时上报班级幼儿情况。
2. 掌握患病幼儿情况。
3. 密切关注缺勤、隔离幼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