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山水共天长.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水共天长.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的东西 2021/9/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水共天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水共天长
  随便翻捡一段天长镇的历史就都与军事战争有关。因为地处中原,因为地势险要,这座“簸箕城”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排兵布阵,守卫京畿的使命。在寻访的过程中,并没有人提起“天长”二字的来历,臆断猜想,总觉得也许就是因为地处要塞,其安危直接关系到都城甚至王朝的存亡,因此希望这里的长治久安能够与天共长,以保证统治的地久天长。
  
  “筑城以卫君”
  
  天长古镇位居井陉腹地,是西下娘子关、东出井陉口的必经之地,唐建镇,北宋至公元1958年,为河北省井陉县县治。古镇东、南,西三面临河,北依山岭,威严的城墙顺北高南低之势而成,远远望去俨然如簸箕,故被称为“簸箕城”。
  倾斜的街道是“簸箕”二字最直观的注解,一条条小街和城墙一起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贯通着南北,所有的建筑分布在街道之上,高低错落,看起来格外紧凑。自然就是有这样的神工鬼斧,让一方水土天生了这副模样,天生就是易守难攻的关塞,难怪那么多排兵布阵,撒豆成兵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据史料记载,有9次著名的大型古代战争都与天长镇有关: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在绵蔓河设背水阵,出奇兵,袭赵营,赵败。
  公元892年,李克用攻击井陉天长镇,掠常山。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发兵正定,然后驻井陉凤山寨,井陉关守将李景春遣人来降,徐达派参政陆聚守井陉关,自率师渡故关,又派遣右丞薛显取山西乱柳寨而还。
  勾勒出整个“簸箕”基本形状的是围绕古城的城墙。古城城墙周长仅三里二十步,而城墙之高却达三丈又五,现存城墙为明代所修建,内夯土外包砖石,坚固可抵河水冲击和战火的洗礼。四面的城墙连接起弩台十九座,在地势低洼处面对河流南面开三个城门,东西南门均有瓮城,东部是东聚门,往东有一建于金代的大石拱桥与河对岸相通。西部为镇武门,南部为文明门。城东南角延出一段城墙,有一小南门,上有明代飞阁,为保护城东住宅免受洪水之灾所建。
  城内主要由丁字形街道从东西南三方向通向城外,重要市政建筑都位于东西方向大街的北部,从东往西依次是皆山书院、县衙、县文庙、城隍庙等。事实上由于其开始建城的目的就很明确,侧重军事职能也注定在这个局促的地方不可能严格按照古代建城标准建立规矩的城市道路网格和完整的建筑布置,所以全部的重要行政、教育、宗教、祭祀建筑都排列在一起,并且充分利用地形,按照相应的规格来建造。小南门西侧有“井陉讯”营房,据县志记载:满员50人,平时约半,是明、清两朝缉盗、循绵蔓水“传河”防汛的兵卒驻地。东门外设有递运所,是井陉驿道的始发站,俗称“报店”,捕快、传差驻此。到明清城内住宅已经很拥挤,在城东门外形成住宅商业街,一时东西商贸往来,呈现繁荣景象。这样,城内东北部行政教育宗教区,城内西部南部以及城东门外的居住区布局基本成型。
  
  烙着时光的院落
  
  如果说屯兵备战是古时候天长镇最主要的作用,那么由屯兵备战而带来的市井繁华却是留在后代人心目中最生动的记忆。
  “许总兵故居”就是这记忆的一个片断。
  许总兵,名许国壁,清康熙年间曾任通州副总兵事,因此住宅被称为“总兵故居”。
  “总兵故居”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分为高中低三阶七进院。从南门进宅,一路北行,穿过一个个小四合院。每一个院落间又依稀可辨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