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看得出来,王卫想要在自己的公司里塑造出一些超越了运送货物、搜集包裹、操作计算机和开辟空中运输线之外的东西。他希望自己的员工不仅成为顺丰经济利益上的伙伴, 也成为精神关系上的伙伴。独家探访顺丰物流园 2003 年,一位来自沈阳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北京。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既懂管理又有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在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形下,他老大不情愿地进入顺丰工作。他应聘的是电脑 IT 部门的工程师职位。不过, 按照顺丰的基层体系, 每一个新员工都必须在基层实习至少 3 个月, 承担一线收派员的工作。同时, 顺丰的所有高管, 包括王卫, 都必须定期下基层点部锻炼。这不是说着玩儿的,王卫就曾经在某个早晨的 8 点整出现在北京三元桥点部的运件车边。他像个新来的快递员一样收货发件,不过,也没人认得出他来。这是顺丰在北京的第一个大学学历员工。大学生在丰台的一个点部干了好几个月。头两个月挣 700 块钱,第三个月就上了 3000 。他没租房子,就支了张单人床,睡在点部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有台传真机, 时不时地, 机器里头就会吐出一些写满了字的纸张。大学生拿起来一看,是一个叫做王卫的人写的文章,文章非常朴素,但都是关于公司战略规划、日常管理制度的论文。很快有人告诉他,这个人就是顺丰的老板。“本来打算干两个月就走人的, 可是看了这些文章, 我打算在顺丰待下来。我觉得老板是个干大事的人。”几年以后, 大学生坐在顺丰北京区部的营运部门办公室里。当年, 他做了不到半年快递员就被升为分部主管。现在, 他已经是这个部门的高级经理, 负责顺丰在北京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路由设计、车辆监控、交通预警等。之所以能见到大学生,听他说这些故事,得归功于一个好心的朋友。一个星期三的下午, 他经不住我要求,终于答应开车带我去顺丰在北京顺义空港物流园的办公楼和中转中心看看。我们沿着京顺路一直往前开。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四点半钟,阳光和风都刚刚好。一路我们身边经过的不是装载家具的小货车,就是运送集装箱的加长卡车,要不就是一些快递公司的送件车。我有种幻觉, 好像我们行驶在一条由货物组成的现代化的河流里, 又或者是一条动脉血管。其实,快递公司所处理的包裹数量是国家商业是否兴旺的重要标志,几大快递公司的营业额就是衡量当时国家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 1905 年,《华尔街日报》曾经援引美国运通一位主管的言论说: “从我们目前的包裹两来看,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假使单单从数字上看, 我们的确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不管我们生活的国家还是顺丰这家企业都是如此。我们要前往的物流园坐落在首都国际机场边上, 占地 7000 多亩, 耗资 110 亿人民币。这是一大片坡度平缓的水泥森林,由一栋又一栋积木一样造型简单的建筑组成。它们不是灰的就是白的, 线条也丝毫不优美。在建造者和拥有者看来, 它们也根本不需要美, 只要足够大就好了——这正好象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顺丰的领地大约有 300 多亩大,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央。经过宅急送的院子,再在 UPS 的院子边上拐弯,就到了。它的对面又恰好是 TNT 的院子。据说,圆通快递刚刚在这儿买了一百多亩地,一亩地 70 多万人民币,还不包括设备和建筑物。这么一算,这项物流地产少说也价值几个亿。我想起几天前一个行家告诉我的话: “中国的快递行业已经走到第三个阶段了。上世纪 9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 原始积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是第二个阶段, 信息化。现在是第三个阶段, 资本密集。如果不花大价钱买地,买自动化的中转设备,买飞机,你就玩不下去。”顺丰能够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 说明它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企业了。从管理架构上说, 这家公司由营运、资科( IT) 、行政、财务、企划、总裁办这六大部门组成。从业务架构上说, 顺丰拥有华东、华北、华南、东南、华中这五大区, 每个区都有一个区部, 每个区部有一个副总裁, 下面有若干个总经理和职能总监。区部再往下就是各个城市的分公司和分点部。这样算下来,顺丰有 2、 30 个职能总监, 30 多个区总,总共就是 7、 80 个副总级别的人物。大门口有一群年轻人在排队,门卫挨个数着数放他们进去。不过,我们并未为此稍作停留, 而是直接把车开进了有数百个停车位的停车场。有人告诉我, 这些年轻人都是来面试应聘的。“这几年顺丰扩张得很快,管理人员很缺。今年年初又是用工荒。这个行业的员工流失率平均有 70% ,顺丰已经算好的了, 50% 左右。”他说, “不过来挖人的也多。有的公司直接把招聘启事贴在顺丰点部的大门口。早年间 FedEx 进中国的时候也挖过好多顺风的人。当然, 顺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