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 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 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 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那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呢?以下就该 问题谈谈本人实践后的点滴体会。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自主性获得体验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所指的“读”是指学生自主的朗 读。)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这样,由于问题 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 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位、感受,从 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朗读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 读出味道来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坚持这样做,将有助于学 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
二、多形式朗读代替单一朗读,多样性增强感悟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各种形式的读。
(一)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 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 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通过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 进行范读:
1、 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
2、 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 语气。
3、品赏课文时,重点句段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二)个别朗读,另生评读
在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会读、会听、会评”。指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成 为另生评价的对象。以点及面的做法,让学生从一位学生的朗读中体悟出其朗读的合理或不合 理,不仅使双方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 角色朗读,分工合作
让学生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朗读。读时, 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张扬个性,不断入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四) 自由朗读,张扬个性
齐读是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朗读形式。教师往往会觉得,齐读更容易出气氛,出 效果,同时也能避免单个学生朗读胆怯的现象。却忽视了在“齐读”中,学生为了追求和其他 人的统一,被迫抛弃了多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个性飞扬的课 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 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朗读的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 理解教材成为基础,深刻性带来提升
理解教材能够更好地进行朗读,感情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理解教材,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才能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同角色的个性化 语言,从而达到角色转换的灵活化。有感情朗读既是对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