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小板检验
生成:血小板(platelet,plt,pt)由产生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由胞质脱落而来。寿命约7~14d(半寿期约3d)。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的调控。
分布:全身约有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窦和脾髓的细胞间,这种血小板在睥内滞留的现象称为“脾池化”,脾池中的血小板与循环池中的血小板之间可以自由交换。
功能:止血、凝血
检验内容:数量、相关参数、形态和功能。
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或 PLT)
指测定单位体积(∕L)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100~300)×109/L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指在所分析的血小板群体中,单个血小板体积的大小。与巨核细胞产生碎片的不均一性;或巨核细胞倍体不同有关。
正常生理状态下,MPV与PLT呈非线性的负相关,然而在病理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无这种规律。MPV直接影响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反映血小板的成熟度
血细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MPV升高,血小板体积增大,活性增强。研究发现MPV与许多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脑梗)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
正常血小板主要集中在于7~11fl范围内,直方图是一条呈对数正态分布的光滑曲线
(1)动态观察:MPV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MPV持续下降,表示造血功能抑制更严重。
(2)比较观察:MPV越低,越不易止血,越易出血。
(3)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增加。
3.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直方图
PDW是血细胞分析仪运算的结果,单独使用临床价值不大,但结合MPV与PLT的变化,对评估骨髓造血功能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由于血小板是与红细胞在同一个通道内进行分析,仪器根据二者在体积上的差异,设定了特定的阈值,高于阈值者为红细胞,反之为血小板。
小红细胞或细胞碎片可落在血小板的阈值内,巨大血小板或聚集的血小板可误认为红细胞,均可影响血小板直方图的形状。
影响结果的原因
采血因素:采集末梢血穿刺部位皮肤过冷、针刺过浅,用力挤压使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血液在毛细管中反复吹吸时问过长。吸取标本 量不足也是造成PLT减少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既上机测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 的又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
标本放置时问过短:采集末梢血做血细胞分析时.如果采血后马上进行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偏低。其原因就是EDTA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随着时间延长。EDTA能使血小板由盘状变为球状,血小板伪足回缩到胞质内,相互缠绕的血小板解散。因此应在采血5min后进行血细胞分析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
大血小板影响: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原理设计计数阈值,当血小板体积>30 fl时,血小板会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当作红细胞计数;当血小板体积<2 fl时,仪器会把它当作噪音不进行计数,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综合征),ITP时血小板体积增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血病、败血症等患者常见小血小板。与长期的化疗以及激素的使用有关,此时应手工计数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