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排队中的学问》微课程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 名
徐茜
所教学科
数学
所教学段
第一学段
单位名称
山东省禹城市实验小学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排队中的学问
选题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来做微课程)
借助排队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不易理解。一般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进行,费时、效果不明显。利用微课程能形象地突破难点。
内容来源
(在此处注明选自哪本教材中的哪一部分或者其它出处)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51页聪明小屋
适用对象
(请在此处注明学科、学段)
一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数数和画图方法分析排队中的重叠问题。
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请简要说明你将如何使用该微课程)
利用动态课程引入新课的学习,动态演示突破难点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7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1、动画引入,激发数数兴趣:
我是一只穿花衣服的大雁。秋天来了,天气变凉,我要和伙伴们飞向南方。为了节省体力,飞行的时候,我们会排成人字形或者斜一字形。看,队伍多整齐!
现在,从前面数我是第几?
对,从前面数我是第6。从后面数呢?
是的,从后面数我是第3。
再数一数,这一行大雁一共多少只?
不错,这一行一共有8只雁。
从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大雁南飞”入手,利用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2、数数解决问题,理解“减1”:
①把以上信息整理成数学问题
从前面数我是第6,从后面数我是第3。一共几只雁?
怎样列式?
可以这样列式:6+3=9(只)
怎么会比数的只数多1呢?可以再数一数,边数边想,哪里多出的1。
②哦,这次看明白了。
从前面数我是第6,我被数了1次,这个6里面有一个我。
从后面数我是第3,我又被数了1次,这个3里面也有一个我。
也就是说,数数的时候,我被重复数了2次,6+3的和“9”里面有2个我。但是我只有1个,多出1个就要去掉。
所以,想得到算式正确的结果,需要减去1,结果等于8只。
③还可以这样列式:6-1+3=8(只)
引导学生对现实情境问题进行抽象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数学表达和数学思维的变通性、迁移性和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什么“减1”,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借助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数数,能清晰地明确花雁被数2次的过程,比较清晰地理解为什么要减去1。
3-1+6=8(只)
这是为什么呢?请暂停播放,仔细想一想。
④结合图分析:
从6里面去掉1个我,得到我前面雁的只数是5,3是我和我身后的只数。这样我只数了1次,正合适。所以,可以列式6-1+3=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