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高考语文总复习鉴赏题题组训.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语文总复习鉴赏题题组训.doc

上传人:蓝天 2021/9/16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语文总复习鉴赏题题组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好/好/学****天/天/向/上△—
高考语文总复****鉴赏
题题组训练
高考语文总复****鉴赏题题组训练
一、 基础题组
判断下面的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虚写(想象)、夸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设问、借代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偶、对比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拟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象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反语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象征、比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写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对偶、反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衬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反问、用典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休说鲂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典
过春风十里,尽菩麦青青。用典、虚实对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动静结合、反衬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借古讽今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 核心题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回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 答案 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橄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 “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 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 是想象之景。春色秋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 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任选其一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 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 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
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
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网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了了: 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