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师如何巧妙应对不守常规的孩子
针对能力不足型的幼儿 
教师一定要与这类幼儿家长联系,了解原因。个别家长对孩子娇惯,替代较多,导致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吃饭。这是家长在育儿方面存在的误区。
教师要建议家长对给孩子自己吃饭、独立如厕、自我整理物品的机会,使家长了解娇惯和替代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教师要为家长提出具体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比如游戏法,即家长蒙住眼睛,对孩子说:“看看我数到10,你能不能穿好衣服,预备——开始!”再比如鼓励法,即让家长对孩子说:“哎呀,玩具都掉在地上了,怎么办呀?你能帮助妈妈吗?咱们两人一起收,看谁快!”
针对明知故犯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总是从自我出发,明知常规而不遵守。比如:该收玩具时,看到自己的楼房还没搭建完,就不顾教师的提醒,继续搭建。如果搭建时缺少积木,他们还会到别人已经搭建好的作品上拿,而不管别人的作品是否被碰倒。
遇到这样的孩子,教师不妨问问他们的需要,提出适宜的建议,比如:“先去做操,回来后再接着搭吧,让大家都等着你不太好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和大家一起的。”还可以让他们试着感受作品被侵犯的孩子的感受:“看他哭得多伤心,如果你的积木被碰倒也会伤心吧?我和你一起去道歉好吗?”还可以让这样的孩子来当常规的维持者,这样他们的常规意识会慢慢增强。
针对精力旺盛型的幼儿
这类幼儿总是动个不停,毛手毛脚,经常发生打翻饭碗,弄撒颜料、碰倒积木的事情,而且往往不经别人允许就动手参与别人的活动。
对于这类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活动前申明要求,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行为,在问题出现以前再次提示,比如:“想想玩具应该收到哪里,看看小朋友们都把盘子和碗放到什么地方了,哪一个在上面?”也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需要消耗较多体能的游戏,如“小猪运西瓜(皮球)”,以帮助他们宣泄多余的精力。还可以让他们做些细致的工作,以锻炼他们的细心和控制能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