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河北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I)卷.doc

格式:doc   大小:2,644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北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I)卷.doc

上传人:licaia 2021/9/17 文件大小:2.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北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I)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河北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题 (共3题;共8分)
1. (4分) (2019高一上·丽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的。这种“动象”,积微成著 , 瞬息万变,不可琢磨。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况且动是生命之表示,精神之作用。(甲)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乙)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怎样才能表现“动”?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的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丙)罗丹说:“你们问我雕刻怎样才能表现‘动象’?其实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1) 上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是一项是( )
A . 积微成著    
B . 琢磨    
C . 况且    
D . 姗姗而去    
(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2. (2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一个________的年代,一切浮华的附和终将如水流般逝去。莫言的获奖,很难改变今天中国文学创作整体________、思想穿透力不足、精神品格不高的现实,也改变不了当下严肃文学被边缘化的________,缓解不了我们的文化焦虑,文学终将是落寞的事业。相反,对于其获奖意义的过度________,只会遮蔽我们浅薄粗俗的文化现实。

A . 喧笑  乱七八糟  态势  阐述    
B . 喧闹  良莠不齐  形势  阐发    
C . 喧嚣  参差不齐  趋势  阐释    
D . 喧杂  鱼目混珠  情势  阐明    
3.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部分省市GDP数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引发人们对部分官员盲目追求GDP数字现象的思考。
B .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C . 显而易见,比起填埋的处理方式,焚烧发电的方式有着太多优势,比如说,它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避免了填埋垃圾后产生的渗滤液和有毒气体等。
D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4. (6分) (2019高一上·公主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在于“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在于“即凡而圣”。“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正是孔子儒学精神之所在。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者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身,体悟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儒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未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仁”的内在情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方是道德实践整个过程的完成。

由此,“仁礼合一”或许才是孔子生命智慧和成德之教的真义所在,这也便是儒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