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工业、文化名城——柳州前言 4月 24 号早上九点四十分,我们 2010 级地理科学专业的 112 个同学怀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 在李忠标老师、唐伟光老师和韦晨老师三位老师的带领下, 坐上了南宁前往柳州的火车,, 开始了我们为时 5 天的柳州经济地理实习。在去实习的前一天晚上, 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老师在嘱咐我们种种注意事项之后给我们制定了实习路线, 具体如下: 南宁——柳州( 马鞍山——柳江明珠——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水泥厂——柳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柳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柳州奇石城——柳州化工厂——龙潭公园——柳侯祠) ——南宁。在这短短的 5 天时间里, 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柳州这座工业和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我们沉醉其中。正文柳州的发展历程及简介: 两千多年前柳州以一个城市的形象被载入史册,在西汉时期,潭中县是柳州的曾用名。贞观八年,政府驻地移至柳江北岸的“ U”型半岛内,因临柳江,被命名为柳州。在唐天宝元年间改称“龙郡”, 所以又称“龙城”。在柳宗元管理柳州时期, 因古人有诗“壶城明初建, 得名因形模, 丽江凡四折, 如环抱城郭”, 柳州又别称“壶城”。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地处北纬 23° 54′至 26° 03′,东经 108 ° 32′至 110 ° 28′。东与桂林龙胜、永福和荔浦为邻;西接河池市的环境毛南族自治县、罗成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市; 南接来宾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 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毗邻。而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柳州的气候带是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带,气候夏长炎热、冬短不寒、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斯特地貌。作为喀斯特地貌的山水之城,温家宝曾为柳州题词“山清水秀地干净”。近现代时期, 60 年城区面积就增大了 30 多倍, 自 1916 年以来柳州政府就陆陆续续建造了很多的公路和大桥,同时也建造额很多的高楼, 逐渐把柳州打造成为一个广西的大城市。柳州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以打造内外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快柳州市的发展, 到现在为止柳州总共建有 14 座大桥, 分别是阳和大桥、文惠桥、壶西大桥、双冲大桥、红光大桥、文昌大桥、三门江大桥、白露大桥、鹧鸪江大桥、河东大桥、壶东大桥、静兰公路大桥、柳州大桥、铁路大桥、浮桥。其中浮桥已经被拆除,而静兰大桥还未投入使用。随着设施的逐步完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在提高。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善。目前, 柳州正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和节水型城市, 进入了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的道路。为了城乡能够和谐发展, 还注入了“重点把握‘完善老城、建设新城、扩大两翼、重点向东’”的理念, 构建包括阳和、官塘、古亭山片区等约 135 平方公里的新城的发展。柳州未来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中心城市; 第二是近郊柳江、柳城、鹿寨三县; 第三是远郊融安县、三江县和融水县三县。发展方针就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近郊三县,择优发展远郊重镇。柳州的经济概况 2011 年, 地区生产总值( GDP )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人均 GDP 超过 万元,折合近 6500 美元。工业总产值达到 3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