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再谈青春文学
我跟韩寒是同龄人,可惜读书太早,所以 1999 年第
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时候,早已自行考上了大学。但当时 作为金融系本科生,已经开始注意到一个很难不注意的出版 现象——身体写作。就在同年,卫慧、棉棉等以引人瞩目的 姿态高调进入公众视野。许多年后再回溯,这就是一个典型 的文学、 媒体与商业出版同谋的案例, 是“青春文学” 和“80 后写作”被更成规模更有计划推出的前奏。从 90 年代后期
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开始,妇女解放问题开始广受热 议――但只限于以身体挑战世俗的自然性别层面而非社会 性别层面一一出版市场趁势推出一系列女作家丛书,我印象 中很深的,有个系列就叫“红罂粟丛书” ,推出的都是 25 岁 上下的女作家,封面就用照片,里面也有一堆生活照艺术照 图文并茂。远在上海宝贝炒作成百万畅销书之前,其实早有 端倪。
这可能和我国一直有少年崇拜的传统有关,张爱玲的 “出名要趁早” ,乃至于梁启超的“少年强则中国强” ,对于 写作主体本身的标签过于关注,势必产生类似青少年崇拜、 天才崇拜、才女崇拜等等看似抬举实则略带玩赏性质或者利 用的消费心理,那些制造出这些标签的推手们自然清楚地看 到了背后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某种写作一旦被当成潮流,退 潮后沙滩留下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继“身体写作”之后,被 图书市场看中的就是新概念,这就是“青春写作”概念的滥 觞。在大学读金融的四年,正是一批同龄人渐渐成为畅销书 作者的四年。但当时其实我没什么感觉,书店里碰到翻翻, 即使不觉得太好,也没有大的反感。
2004 年,我开始从学金融转向就读中文研究生。 当时同 门师姐邵燕君主持了一个 “当代最新作品研读” 的读书论坛, 希望我写一篇关于青春写作和新概念写作的短论,我记得那 篇小文就叫《 “ 80 后”看“ 80 后”》。因为这个机缘,我短时 间内看了很多同龄人的作品,还参加过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个 “ 80 后”文学研讨会,记得与会者有梁晓声、路文彬等。所 以那时候我更多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关注这个现象。工作 后再接触一些新概念出身的作家,都和我一样已过而立之 年,已经到了迫切希望去掉这个标签的阶段。但当时这一批 写作者则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是文学的弄潮儿。
敬泽老师是一直关心年轻一代写作的前辈,可后来无意 中看到他的一篇旧文,在“ 80 后”概念最初提出来的时候, 他却曾是一个最清醒的观察者。他大概是说其实这种少年崇 拜是虚妄的,并不存在一代人横空出世就把上一代灭掉的 事,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也没那么快。可以再观望十年。
然后过了十年,我们坐在这里,试图认真地回溯这件事 情。
所谓以代际划分的命名法,毋庸置疑更多时候是研究者 出于省事的考虑。 像我没有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 出书也晚, 但是后来有一批 80 后作家在期刊上崭露头角的时候,自己 同样也会被拎出来归于此类。这个标签化的过程其实你没办 法抵抗。比如说江西诗派、前七子、后七子,或者是盛唐、 晚唐、花间、豪放派、婉约派 ,, 文学史上所有个体都不会 是单独的,都会被分类码堆。这种分类法古已有之。
有那么几年,一接受访谈,总有一个问题是让我谈谈对 郭敬明、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