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化学键 —离子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 3 节。初中介绍
了离子的概念, 学生知道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 又知道物质是 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 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 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对 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 为今后学习有机化合物、 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 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 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 课标要求
在本节教学中, 对化学键的要求并不高, 教学中应当根据课标要求, 注意学生的知识基 础和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及认知规律,降低难度,注意梯度。在电子式的教学中, 不必用太多时间将各种物质电子式都要学生练习一遍, 取几个典型的投影出来让学生知道书 写时的注意事项就行了。 并且交待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复杂物质的电子式, 如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等电子式的书写。 要注意本节课概念较多, 且概念又比较抽象, 因此要注意教学手 段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知道常见物质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了解形成离子 键和共价键的简单规律;
( 2)知道电子式含义,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物质及其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实验 1-2 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 形成, 建立离子键的概念, 了解离子键的实质; 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 键的条件。
(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强化对离子键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六、教学片段
第一课时 离子键
[设问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到目前为止, 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 可是这一百多种元素却组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物质, 他们共同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子又是怎么形成分子或离子的?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 子构成?本节课我们从微观上探究物质的构成。
[板书 ]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实验 1-2] 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 ,
再用滤纸吸干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化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
观察现象:
钠剧烈燃烧、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白烟
化学方程式 2Na+Cl2 2NaCl
[提问 ]氯化钠是一个分子吗?
[投影]NaCI的晶体样品、晶体结构模型。
与Na+较近是CI-,与CI较近是Na+, Na+与Na+、Cl-与 Cl-未能直接相连;无数个 Na+ 与CI-相互连接向空间无限延伸排列就形成了 NaCI的晶体。
[思考与讨论 ]
1、 请同学们写出 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Na和Cl的原子结构是否稳定?通过什么 途径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2、 请写出Na+和Cl-结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