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孩子不是你的玩具,想逗就逗着玩儿.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孩子不是你的玩具,想逗就逗着玩儿.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1/9/19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孩子不是你的玩具,想逗就逗着玩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孩子不是你的玩具,想逗就逗着玩儿
(function() {
var s = "_" + ().toString(36).slice(2);
('');
( = || []).push({
id: "u3686515",
container: s
});
})();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是天,是地,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的可靠桥梁。孩子全然地信赖成人(尤其是父母),没有丝毫的保留。唯其如此,一旦成人(尤其是父母)食言,对孩子来说,可不仅仅是失信这么简单……
  无心之过,让孩子很受伤
  朋友家有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某次,正巧赶上小男孩感冒。妈妈在家照顾了孩子两天。第三天,孩子的状况有所好转,加上单位有急事,妈妈便将孩子交给外公外婆照看,自己上班去了。
  午休时,妈妈不放心,打电话回家询问情况。听到孩子依然发烧,妈妈很着急,当即答应马上回家。奶奶嘴快,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孩子自然很开心,满怀希望地期待妈妈回来。没想到外公很淡定,随后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孩子的状况尚好,如果单位有事忙,就不用那么着急回家了。
  凑巧的是,那天单位还真是事情比较多也比较紧急,于是,妈妈决定先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再回家。我的这位朋友算是很懂孩子了,自然不会忘记叮嘱家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发生了令她后悔不迭的事。
  那天回到家,孩子看到妈妈,一边喊着“找妈妈”,一边以惊恐的眼神看着妈妈,并躲避妈妈。当妈妈走向孩子,试图抱他时,孩子惊慌失措地跑开了。妈妈看孩子不要自己,想先换好家居服再去安抚孩子。谁知,看到妈妈离开,孩子更恐慌了,一边喊着“要妈妈”,一边惶惶然追了过去。妈妈试图抱孩子,孩子又惊恐地逃离。如此反复多次,孩子才放下心中隔阂,接受了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
  这位朋友已经考虑到孩子可能经受的考验,并尝试做了一些工作,即便如此,妈妈的无心之过依然让孩子很受伤。若这位朋友不懂孩子,她可能根本就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叮嘱家人做思想工作,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孩子经受的打击就更为严重了。
  不是你想逗,就可以逗孩子
  上述事件的发生纯属偶然,或许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有意无意逗孩子,则是常有的事。
  成人逗孩子,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吓唬孩子,以观察孩子的反应取乐。如:
  “快叫阿姨,不叫阿姨,这玩具就不给你了。”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