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一:如何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如何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米寅小学:刘国立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那么,我们如何加强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1、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值日教师应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
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领会和接受,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规范》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年队员行队礼。”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可以通过
晨会、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国旗增添新的光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样把《规范》中的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学生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