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17
《纪昌学射》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来自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天鹅项下的珍珠城,冰城等称号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你们生活在有着甲天下山水的广西桂林。能在祖国的版图中,快速找到你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吗?
师:看,我可是从这儿跨越了八九个省,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和你们相聚在今天的课堂上的。远吧?刚才同学们从祖国的版图中发现了我的家乡和你的家乡。这幅图,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到大树,还看到几只小鸟。
生:我还看到一张人脸。
师:看看这儿,看看这儿,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我看到了鸟儿回窝喂食。
师:仔细观察,还读出了图中的故事呢!再来个有难度的,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给我们讲讲。
师:看图有意思吧!刚才咱们在读这幅图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的乐趣。读书同样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大家都读过寓言吧!每次读寓言你都会发现什么?那你都过什么寓言,发现过什么道理呀?
生:寓言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能说一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吗?
2 / 17
生:我知道《亡羊补牢》告诉我们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生:我知道《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眼界要开阔。
师:我知道《守株待兔》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
师:看来大家这么有经验,是读寓言的能手呀!那今天读《纪昌学射》,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呀!有信心吗?咱们来读读?
师:在读这个寓言之前,先要交代一件事。这个“纪”是个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三声。不过,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所以按照习惯,我们还读四声。这是其一。其二,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比如说这则寓言中还有个人物,叫飞卫,他显然不姓飞!再比如《愚公移山》,愚公肯定不姓愚蠢的愚,智叟也肯定不姓智,所以我们确定,纪不是这个人的姓,所以我们读四声。读读课题。好,上课!
教学实录: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读一读。生齐读课题——《纪昌学射》。
师:这则寓言又会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把声音放开。
生全体自由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
3 / 17
生:读完了。
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你来——
生1:勤学苦练才会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能有收获。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来,最后一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我是这样体会“勤学苦练”的:就是别人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坚持地练,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师:哦,谁还从文章当中的语句中体会到的?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
生3: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人非常地勤奋努力地做一件事。
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
生3读:“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4: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他勤学苦练:“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能练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就能想象到我之前付出的勤奋和刻苦。来,你来说——
生5:“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4 / 17
师:是吗?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它写在课文纸上,好吗?
生齐答:好。
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来说说。
生1: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是他在练习把东西看的很大的时候,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这个分句写了他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就是说明什么?
生2: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大声说。
生2重复大声说: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生3:飞卫让他回家练习,睁大眼睛注视着东西,然后他两年就练成了本领,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zhá)一下。(学生说话磕磕巴巴)
师:眨(zhǎ)一下。
生3:眨(zhǎ)一下。
师:练了几年?
生齐答:两年。
5 / 17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告诉同学们,原文中写到他第二次又练了三年。用刚才那句话,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课文纸上。
学生记录。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呀!课前交流时,每个寓言你们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