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共和生涯.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共和生涯.doc

上传人:wo1230 2014/8/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共和生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的外公向阳,1889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初学即入军校,中学期间毅然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统治、谋求共和大业出生入死,无畏奉献。
收集到其长子春煊(已辞世)及七子春永2008年合撰的短文“一代革命精英的生平”,简单记载了他坎坷多舛的一生:
父亲向崇秉(化南)于青年时代(1906年)进成都陆军小学第一期法文班,后转入南京陆军中学,1911毕业。同年6月入孙中山创办的保定陆军学校,9月孙中山武昌起义,建同盟会,吸收父亲为会员。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一期二连学习,1914年10月毕业后担任四川督军府上尉副官,1918年10月出任四川陆军第四师少校参谋,1919年1月调任第一军军事教导队队长,1923年任川军总司令部少校参谋,1927年任川兵工厂稽查处处长,1930年任2军第七旅上校参谋。1933年到1951年这18个年头中,父亲一直在家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1951年到1989年,尽管受冤假错案的诛连,但子女们作为普通百姓有的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积极贡献,有的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新中国的首批空军战士卫国立功,有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无一违犯党纪国法,这是向氏子孙的骄傲。
母亲陈逸儒生于1894年12月,师范文化,随父军戎,同甘共苦,养育儿女,勤俭持家。目睹多变政局,内心隐痛从不外露,教诲子女,好好做人,努力工作,勿牵挂家庭,实属贤妻慈母,在贫困环境中,以书为乐,孤独生活十余年,于1974年7月病逝,享年80岁。
家父从22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矢志谋求实现共和。后因袁世凯篡位,孙中山下野,四处军阀混战,我父力谏切勿国人自相残杀,与当权者意见相左,愤而回归故里,不与地方军政人士交往,不问政事,洁身自好,奉亲教子,甘当庶民百姓直至新中国成立。解放后镇反时期,1951年10月,当地公安部门误将保定军校与其后相隔十余年才建立的黄埔军校混为一谈,说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就是国民党党员。我父不服,与之辩解,即以伪军官身份和国民党党员嫌疑人被拘留审查,家产全部被抄没。其时小儿参军在外,家中居无住房,无奈之下便携春烜、春辉到长子春煊家暂住(当时长子的工作地在泸州),后因春煊被单位派往北京筹办南京高职专科学校,家父被迫重返崇州。每日靠和夫人一起给商店剥花生仁收入的几角钱为生,终因贫病交加,含冤辞世于1960年,享年71岁。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建反昭雪,含冤忍泣的后人们盼到了那渴望已久的一线曙光,1988年,五子春烜和七子春永合写申诉材料递交四川省人民政府信访五处。该处处长接诉查证,认为我父亲冤情属实。同年11月15日崇州公安局正式下发【(1988)崇公字24号】文件,阐明我父向化南过去的历史,认定他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是辛亥革命成员之一,为中国革命付出了代价,有一定的贡献。认定过去“错判不妥
”,撤销【法刑字第367号处分决定】,恢复其公民权,恢复其名誉。
作为子女,谨借此文,永载史册,以慰在天之灵。
由于我了解到老人曾经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就专门上网下载了由河北保定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书,在正文的第250页我找到了这样的记载:
向阳,号蜀西,年24岁,籍贯四川重庆。书中籍贯应该是当年档案误把“崇州”记为了“重庆”。
下图是老人的亲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