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doc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1/9/21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教育均衡主要指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教育政策公平甚至适当向薄弱倾斜。但是,教育均衡决不是教育“平均主义”,决不是“削峰填谷”,而应是不断增加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广泛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几个教育问题的反思
(一)名校集团化的问题。名校集团化一般有“名校+新校”和“名校+民校”等办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于名校资源的缺稀,老百姓面临“上好学校难”的问题,故此择校风逾演逾烈,择校费一路飙升。名校依靠当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完成自己的集团化、民营化、产业化,实现了从单纯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性行业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追求利润的产业行业转变,打着用好、用足、用活名校资源的旗号,吸纳优秀教师,统览优秀生源,高抬择校费用,拉大教育差距,造成区域教育严重失衡。
(二)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办学体制、经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学校大多规模较大,条件较好,师资雄厚,质量优良,而农村学校校点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观念陈旧,学科失衡,质量低下,区域内学校的发展也参差不齐,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适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就业矛盾和压力明显增大,职业教育和***教育明显滞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不协调。

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三)“应试教育”的问题。由于升学制度和用人制度而引起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谁都能说一二三,奇怪的是,大家都承认这是个严重问题,但牢骚之后,慷慨陈辞之后,痛心疾首之后,生活依旧,弊端依旧,应试依旧。因为囿于唯智,唯分的泥淖,师生陷入一种精神的困境,校园生活日渐枯燥,批判精神逐渐消失,思维方式日渐机械,创造力和想象力渐渐匮乏,重智轻德已远离教育原点,教育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失去了生命教育的“诗意”。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浅看法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有利于优化调整乡镇校点布局。由于区划调整的原因,现有乡镇多是过去几个小乡镇的组合。一个乡镇内有2—3所初中学校比较普遍,多数初中学校只有6—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700人,如果一个乡镇或临近的几小乡镇合建一所18—36个教学班,学生900—2021人的寄宿制初中,将片区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在乡镇初中就读。被撤的片区初中资源交给片区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又将一部分离片区中心校较近的村小撤并,或者把小学高年级集中到片区中心小学。村小所剩教学用房改办为村级幼儿园。这样既扩大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规模,又扩大了片区中心校的办学规模;既加强了义务教育,又带动了幼儿教育。
,有利于同一乡镇范围内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多数片区初中已变成薄弱学校,教师不愿去,学生流失多,教学质量差,通过建设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有利于同一乡镇范围内的孩子在同一学校就读,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同一乡镇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监管,有利于留守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学****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降低初中辍学率。
(二)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以城市教育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是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立城市学校中层干部、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任职和支教制度,实行城市学校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规定年限的服务制度,城市学校教师评聘小学高级、中学一级以上职称必须到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上,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课献课活动,引领示范带动农村教师发展。
,实行捆绑式考核,落实帮扶责任。积极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活动,签订帮扶指导协议,建立教育联盟,东部城市中小学在资金、物资、管理、教研、培训等方面全面帮扶西部农村学校,把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一并纳入支援学校目标考核,促进农村学校快速发展。
“名校+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名校一是严格执行“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