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广东省河源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2,729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东省河源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3 2021/9/21 文件大小:2.6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东省河源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广东省河源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高二下·抚顺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乐天的长篇叙事诗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一篇《长恨歌》已是极致,《琵琶行》更是( ),流传千古。
……
听了琵琶女的一番话,白居易( ),他想到了自己,他的遭遇和琵琶女是如此相似。 他也有过京城的风光过往,只是没料到被贬至江州,原先精彩的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浔阳偏僻荒凉,就算是普通的丝竹管弦声都很难听到,难怪他听到琵琶女的乐曲声后会那么执着地要将她请进来。这一次偶然的见面,留下了一句后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使得在座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结合当时的情景,换做谁都会表达一番感慨而联想到自己吧。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苦楚( ),是以泪湿青衫。后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司马青衫之典故,就是出自《琵琶行》。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鸣惊人    摇头叹息    同病相怜    
B . 一鸣惊人    扼腕叹息    感同身受    
C . 脍炙人口    扼腕叹息    同病相怜    
D . 脍炙人口    摇头叹息     感同身受    
(2) 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中“丝竹管弦”相同的一项是( )
A . 阳光下,祖国的花朵在茁壮地成长。    
B . 清晨,一群红领巾在清扫街道。    
C . 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D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使得在座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结合当时的情景,换做谁都会联想到自己而表达一番感慨吧。
B . 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使得在座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结合当时的情景,换做谁都会表达一番感慨而联想到自己吧。
C . 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使得在座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结合当时的情景,换做谁都会联想到自己而有一番感慨吧。
D . 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使得在座之人无不潸然泪下。结合当时的情景,换做谁都会有一番感慨而联想到自己吧。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幽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尘、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士人多苦闷,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

(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