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pdf.pdf

格式:pdf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pdf.pdf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6/7/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pdf.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刘淑莲胡燕鸿(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116025 )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特别注意现金流量(FCFE、 ONCF、 NCF )对现金分红的影响。主要回答: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为什么不相等?现金分红与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有什么关系?不同行业现金分红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现金分红现金流量投资机会一、研究背景股利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1956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 )第一次提出股利分配的理论模型,1961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Miller&Modigliani )提出了“股利无关论”,构成了股利政策的理论基石。在此之后,围绕股利分配问题,经济学家作出了种种解释,如税收效应、代理问题、信号传递、交易成本,但争争吵吵几十年,迄今仍未达成共识。以至于费雪·布莱克(1976 )将之称为“股利之迷”(dividendpuzzle )。在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带有浓厚的新兴市场经济的特色,与发达经济国家相比,其股利分配方式在派现送股的基础上,还衍生出派现并送股、派现并转股、送股并转股、派现送股并转股等多种方式。根据《中国证券报》相关统计资料,1993年上市公司采取送股分配形式比较多(36% ),1994年,1995年以派现形式较多(分别为 40%,36% ),1996~ 1999年则以不分配者居多(分别为 35%,54%,59%,62% ),2000年~ 2001年派现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从 47% 增至 54%。针对这种情况,国内许多学者为破解中国上市公司“股利之谜”,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利用事件研究方法分析不同股利政策的市场效应,特别是研究股利分配方案公布前后,对股票价格或公司价值的影响。陈伟等(1999 )的研究表明,股利政策在宣告日前后均会产生异常报酬率,单纯送股、配股、派现三类事件引起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依次递减。俞乔等(2001 )的研究发现,市场对送股或混合股利的分红政策有较强的正向反映,而对单纯现金红利则极不敏感,这一现象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观察到的现象恰恰相反。魏刚(2000 )的研究发现,股利政策可以作为一个信号,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持久盈利的信息。第二类:以各种股利政策理论为出发点,进行股利分配的动因分析,试图寻找影响股利政策的各种驱动因素和影响程度,许多学者从公司股权结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顾客偏好、代理问题等各种因素入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如红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影响,并与它们呈正相关(杨淑娥,2000 );不同规模的公司选择股利的形式不同,规模较小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股票股利,规模较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红利(原红旗,赵春光等,2001 );国有股及法人股控股比例越低,公司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性越强,股票股利支付额就越高, 红利支付水平就越低(吕长江等,1999 )。在中国以往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大多是以利润流(净收益、每股收益或公司可分配利润)为基础来研究股利政策,很少采用现金流进行分析。事实上,发放现金红利,不仅取决于公司的经营利润,更取决于公司的剩余现金流。与利润流相比,现金流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