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23 《散步》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3 《散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9/2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3 《散步》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3 ?散步?教学设计
第 3 页
23 ?散步?教学设计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意的生命启迪。另外,根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今学生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的现状,特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兴趣。
?常回家看看?歌曲。

:尊老爱幼。
〔?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气氛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第 3 页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祥亲切,善解人意,保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第 6 页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作分析。[一是情趣昂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外表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保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