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 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引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 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 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3 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 他们会说, 但不一定会填, 这时, 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 看看别人的记录表, 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 4 在解决分 50 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 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 一次分不完, 可以分步分, 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 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 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 我结合教学内容, 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 20 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 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 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 特别是每次分多少, 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 50 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 “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 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 ”因为学生具有 100 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 10块”。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分糖果》教学反思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