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1
文档名称:

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pdf

格式:pdf   页数:28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pdf

上传人:gd433 2016/7/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文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继察举、荐举之后延续了1300年的一种选士制度,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权贵世族垄断仕途和用人任官大权,使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获得了某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不仅维护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且极大地彰显和弘扬了以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具有把儒家伦理道德制度化并使教育服务于政治的特质。科举制度包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不仅在考试的内容上以儒家经义为核心和主旨,而且在考试的组织和形式上也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染和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科举制度史, 实质上就是一部儒家伦理道德进入政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是一部儒家伦理道德制度史。研究科举制度,需要也离不开伦理学的视角和考察,必须而且应当结合伦理道德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舍此,就很难真正深入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本质和旨归,也很难对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中国科举制度以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己任,以传播、继承。和发扬以“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为归宿,以维持和巩固皇权为终极目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行”, 即伦理道德。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下诏:“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贫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 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 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明确指出科举考试重在选拔那些“德行敦厚”之士。崇德,落实到科举考试中,则是要弘扬儒家德义传统,从学理上阐明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进而在为官为学中身体力行儒家伦理道德。唐宋以降勃兴的科举考试,将儒家伦理文化抬到很高的地位,统治阶级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尊孔崇儒的高潮,引导无数考生乃至朝廷官吏学****儒家经典, 弘扬儒家经义,并将其与国家的治理、个人的修养以及教育的普及连为一体,进而使科举考试成为推扩和宣传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机制或手段。科举制度是一种连接教育与政治的选官制度,基本价值目标是选拔出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使国家政治清明,风俗醇化。就其终极的价值目标而言,则是弘扬和光大儒家“有道”的政治理想,实现伦理化的政治和使政治伦理化。科举制度通过特定的考试程序设计和公正理想追求,聚焦于社会的治理和风俗的醇化,以此来引导考生关心政治,建立并实现自己的政治道德理想。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对儒家伦理基本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如何应用儒家伦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其不变的主题。明清两朝盛行的八股文取士,也是紧紧围绕儒家经义而展开的。无论隋唐亦或明清,科举考试都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权威文本,要求应考者按照《四书五经》的道路学****应考,以考出好的成绩,博取功名。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它要求“代圣贤立言”,对儒家的微言大义进行具体的阐发, 设身处地地贴着儒家圣贤的心理和思想去阐释论证儒家伦理道德思想。1300年的科举制,对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影响,均具有某种双刃剑的性质。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和唯物辩证的观点,认真总结科举制度中的利与弊,给以合理的评价。整体上看,科举制度既有自身的历史进步性和伦理合理性,也有自身的伦理缺失和弊端。从历史进步性和伦理合理性上讲,科举制对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它以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实现了对特权制度的否定,以平等竞争的考试与人才选拔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上下流动,科举制度使儒家伦理获得官方的表彰和认可,同时也催生了士大夫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而且为东亚国家的科举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对世界文明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就其伦理缺失和社会弊病上讲,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八股取士制度对个体价值确认的简单化、程式化等诸多弊病,使科举考试常常成了猎取功名的工具, 儒家经典读得越来越熟,八股文写得越来越好,人品却越来越差,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异化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和奴才。清朝后期, 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则大大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和世界的发展,而科举制度仍鼓励考生埋头于《四书五经》及八股文,把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