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聚艺特区.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聚艺特区.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9/23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聚艺特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聚艺特区
  “深圳艺术社区”这个话题本身,像深圳这个城市一样,是个变化多端、捉摸不定的东西,仅是“什么叫艺术社区”之类的定义问题就不知要争论多久,所以我们抛开概念定义,直奔主题。
  
  一、源头:早期先驱者
  
  广义的“艺术社区”,或称“共同体”,或称“群落”,可以泛指所有在深圳发展的艺术人群。早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国刚刚从思想桎梏中解脱出来,仿佛大梦初醒,速成了一次“文艺复兴”般的觉醒和回归,全民“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社会各领域都在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革命,蛰伏多年的现代艺术冲动也迸发出来,艺术界的先进分子,也发动了从“星星画展”到“85思潮”到“现代艺术展”的一系列艺术行动……
  当时的深圳,在这场时代大潮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先锋作用――作为中国的最早开放的最重要的“经济特区”,正在从一个边境小镇,崛起为一个耀眼的口岸城市――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新时代、新社会和新文明的象征,代表着打破精神枷锁、还人民以梦想的历史转折。对于当时国人来说,深圳是少有的一片可以在现实中而不是虚幻未来追求梦想的土地,千千万万在原有社会生态下不满现状、不甘庸碌的人,毅然放弃既有的工作生活,义无反顾奔赴南方这片热土,拿自己青春生命赌一把明天!
  在深圳首先是赚钱,但这里“钱”的意义,与其说是资产,还不如说是自由!可以说当时的深圳,是精神亡命徒们的向往之地去深圳,就是还我个性、还我***、还我生命力的昂扬之举,就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再一次拼搏、也算不枉过一生……
  当时深圳这种时代弄潮儿的形象,感召了内地各种挣脱旧体制、追求个性解放的画家、诗人、摄影家和音乐人等,奔向深圳,并形成了最早的艺术人群。这些人大多是各自为战,还没有很强的群体观念和社会力,但也搭建了某些最早的艺术平台,比如李媚和伍时雄创办了《现代摄影》杂志,许浩创办了《街道》杂志等,参与者包括徐敬亚、王小妮、翟永明、蒋志、肖全等人,凝聚了杨小彦、韩磊、肖全、王川、杨延康、亚牛等艺术家。王川在1985年组织发起的深圳现代艺术展“零”和1990年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墨点》装置作品,是深圳当代先锋艺术开场时代的标志性实践。原“星星画派”的甘少诚的木雕作品,则是当时一个很特别的纪念。此外伍时雄还在1989年创办“深圳艺术研究会”,致力推进深圳艺术,收藏“85美术新潮”以来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并于1993-1998年间出版了《中国艺术收藏年鉴》等。
  当时深圳刚刚建立的一些文化教育机构也从内地引进人才,但这些本属于“体制内”的机构,在保守的内地看来也是一种不太靠谱的东西――当时深圳还是一片片建筑工地,“人才”们要放弃内地稳定的工作,来这么个前途未卜的地方,与自发闯荡相差不大,也需要一定的勇气。比如李瑞生先生,就是当时刚成立的深圳大学从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引进的人才。他到深圳后,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组织画家群体进行各种活动,并创建深大有名的“乡巴艺廊”(又名鬼村)(图1),这个艺术基地的兴替,被视为深圳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那个时代深圳还有些重要的艺术家,如应天齐、邱世华、齐凤阁、梁铨、骆文冠、严善醇、战捷、钟曦、蒋冠东、周力、李晴、董萍实、一墨、关玉良、邹明等,都在深圳美术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前后,深圳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深圳从“开发区”转变为“都市”,从全国唯一的梦想之地变成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本地社会精英发出了“深圳被抛弃”的发问……这种情形又推动了一种所谓“深圳主义”(Shenzhenism)思潮的兴起,那就是强调深圳是个“特殊城市”,是“独一无二”……深圳人是“时代的选民”,是经过筛选的独特人口和独特市民……这个时期艺术活动呈现出一轮新的繁荣,官方艺术机构和民间人士举办了一些具有影响的艺术活动,推动这些活动的官方人士包括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等,他们对深圳世纪之交的现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比如2000年由王林、鲁虹主持的“外线艺术七人展”在深圳万科一个临时空间举行,参展者包括陈学刚、吴味、邓荣斌、江宏、陈长春、周长平、郑孟梅,该展览被视为深圳民间最具规模当代艺术展之一。还有2004年吴味与杜应红在深圳水墨双年展期间,在深圳雕塑院策划举行了深圳最早的有组织行为艺术活动“近墨者黑行为艺术展”,参加者有邓荣斌、田流沙、莫俊峰、苍鹰、林兵、吴味、杜应红等,参加论坛的有王南溟、孙振华、付晓东、马永峰、杨光、戴耘等;同时,杜伊可、邓荣斌、周金华、徐锷、戴耘、吴味、梁古一、江宏、蔡志勇、李恭舞、陈海、庄柏权等发起进行了“无限牛当代艺术年”系列活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