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 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 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 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 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 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 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 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 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 学生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 也是对学生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 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 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于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 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设计:
⑴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准确 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初中生的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
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在思维发展方 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 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初二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智 力发展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 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较大,内容较难理解,需要学生在学习前和学习 过程中反复阅读文章,提高理解能力。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河山壮丽多姿,一年四季各地都有看不完的美景,如毛 主席所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烧'''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 透,百制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再如我们所学过所了 解的'桂林山水'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大漠的落日,林海雪原,雄伟的青 藏高原……祖国的江山多美好啊!我国疆域辽阔,由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 诸因素差异,各呈不同特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写的《济南的冬天》, 看看这位语言艺术大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选择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