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十五从军征1.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十五从军征1.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9/2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十五从军征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创设情境 重走老兵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鄂教版(新)教材中第六单元《乐府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乐府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诗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此前学过《卖炭翁》这首诗歌,学生对叙事诗也有了基本的认识。近期诗歌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生观看节目,积累了一定的诗词,但对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把握欠佳,对战争诗的了解仅停留在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主题诗中。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也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浸润国学,徜徉诗海,汲取古典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发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本着立足传统,突破创新,追求实效,发展学生的总体思路,力图采用情境式教学方式,以重走老兵路为线索,以老兵为何落泪为主问题串联本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再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战争,全力构建平等、尊重、合作的对话式课堂。
【教学目标】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意境。
,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珍惜和平生活的主题,关注战争中弱势的战士们以及他们对生命涵义的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老兵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揣摩本诗表达的情感以及战士们对生命涵义的意识。
一、名言导入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从来没有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硝烟散尽于历史的天空后,我们停下角度,关注那些久经战乱归家的人们,世人方知,活着,原来为的就是相聚,为的是骨肉不再分离。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老兵。齐读本诗。
二、巧解诗题:理解“十五从军征”
(1)学生读诗题,领悟“十五”的意蕴。(十五意味着年少,意味着青春正开始,意味着满怀壮志,可以施展抱负……)
(2)齐读诗题,进一步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内涵。(可能满怀壮志却被征兵,可能人生从此改写,不由自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从军征意味着 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从军征意味着 背井离乡,思乡之情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
从军征意味着 虚度人生,战死沙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从军征意味着 生离死别,孤苦伶仃

三、研读诗歌
(一)整体感知:了解老兵年少离家年老归家的故事。
(一)诗意把握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位少小离家从军,暮年才得以解甲归田的老军人,归家见到亲人尽殁,荒坟累累,家园破败,杂草横生,渴望与家人团聚愿望落空,泪沾衣襟的故事。
(二)用诗句作答,说明老兵处于此境况的原因。
十五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