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森林保护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 第一章 )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
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
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症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具非侵染性
病症:在林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具侵染性
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常
见的变色有花叶和黄化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常见的有斑点、腐烂、溃疡 生物性病原:又称为病原
生物或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物菌原体、线虫、螨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等。
真菌: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 其营养体为单细胞或丝状体; 以各种类型的无性、
有性孢子或菌丝体繁殖;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奍生物。
菌丝体:真菌的生长和发育先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进入繁殖阶段,营养
生长阶段的菌体称为营养体, 典型的营养体为纤细和多枝丝状体, 常交织成团,称菌丝体。
根状菌索: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 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
称为根状菌索。
菌丝体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特殊的结构,如菌核、子座和菌索
等。
侵染循环: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
下一个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真菌的无性繁殖:指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
为无性孢子, 是寄主植物长期间的主要侵染来源, 常见的有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芽孢子、
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 ( 配子 ) 或性器官 ( 配子囊 ) 结合而进行的,要经历质配、核
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由此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
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
程 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生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类的类型。
病害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又叫
病程。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
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有风力或气流、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人为传播。
再次侵染: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的
多次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病害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
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现象。
卵胎生:实为孤雌生殖的一种,未受精卵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为幼体后才从
母体产出,如蚜虫。
专题调查:又称为详查,是对某一树种的病害或某一种病原引起的病害进行深入调查,以
准确统计林木的受害程度及其造成的损失。
病情指数:是较客观地反映病害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即病情指数
级代表值 )/ 调查总株数 * 最高一级代表值 )*100
=( 求和 ( 各级病株数
* 该
昆虫体壁:是昆虫的骨骼,它包裹在身体的外面,故称为外骨骼。几丁质是昆虫体壁的重
要化学成分,体壁 表面有护蜡层和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