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敬畏自然》学案
课型:自读 主备人:宋璃 审核人:冯亚琴 审定人:郭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蓬蒿、咫尺、狼藉、呐喊”等词的词义,学习运用“自不量力、 相形见细、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成语。
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
我的个性化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 .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展示课
[教学要点]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并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教师为探究定向并导航;品读课文,揣摩课 文中富含哲理和运用修辞的句子,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
1 .体会语句运用的修辞,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一、二小组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 法的语句,用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品味。)
二、 合作研讨,延伸拓展(三、四小组就这个问题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1、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 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根据是什么?
2、 .保护身边的环境,你有哪些建议?(五、六小组就这个问题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3、树,是一种生命,有人曾观察过,当有人要锯掉一棵古树时,这棵树会温度升高, 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而当一个人伏在这棵古树上保护它时,树又变得正常了。澳大利亚的一 个人抚摸黄瓜,对它说话,为它放音乐,黄瓜竟长到两米多长。
智慧不光存在于灵长目身上。你发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七、八小组就这个问题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三、课堂小结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在自然面前该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现 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 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 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一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让我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真正与自然和 谐相处。
反馈课 物和林木的庞大根系,使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落在林地的雨水能迅速下渗贮 存起来。据统计,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到1米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到2000立方 米。这样,每2000公顷森林的贮水量,至少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从这个 意义上,人们称森林为“绿色水库”。
测验:
揣摩课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完成下列三个语言表达题。
(1) 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