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难点: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及“兴”的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渲染爱的氛围:
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根据《诗经》里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唱词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今天让我们再次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导入课题后,多媒体展示复习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声情并茂读《蒹葭》
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课件上老师的补充注释先扫清字音障碍,试读全诗;学生根据《诗经》的语言特点,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并指导学生饱含情感朗读《蒹葭》,有:学生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演读、和老师一起诵读。
三、争奇斗艳说《蒹葭》
整体感知 思考: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诗中流淌着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师生共读,体会情感)师:“重章叠句”。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全体学生读《蒹葭》。
2、合作探究:《蒹葭》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2)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词。
手法: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四、各抒己见品《蒹葭》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思考:(1)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
(2)追求者是怎样追求伊人的?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师:夜有所思,日有所为,追求者夜里辗转难眠,天未亮就徘徊在秋水河畔。逆流而上去寻,道路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去找,幻象迷离。追求者追寻了多少次?无数次地追寻,无数次的伫立遥望,等过了生命里无数的斑斓与斑驳,伊人宛在,但却觅之无踪。说到等,我想到了另一首词《望江南》。《望江南》是等,等到的是绝望,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蒹葭》是寻,寻到的是惆怅,一股惆怅氤氲在迷离的蒹葭河畔。
3、请女生扮演伊人,读奇数行,男生扮演追求者,读偶数行。
 (生演读)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感觉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