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麻雀》课后反思
“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接受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 讨论 —— 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 —— 猎狗威胁小麻雀 —— 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我”唤回猎狗走开。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 2. 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老麻雀为什么绝望的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 “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 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