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最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docx

格式:docx   大小:58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docx

上传人:sunny 2021/9/26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
计算题
目录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
※ 巴克制 P26 1
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 P30 1
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 P33 1
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 P34 1
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 P37 2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P38 3
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P40 3
※ 核定用人数量的方法 P46 3
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P50 5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6
※ 招聘成本及其相关概念 P95 6
※ 招聘成本的形式 P96 7
※ 成本效益评估 P97 7
※ 人员录用数量评估 P97 7
招募渠道收益成本比 P100 8
※ 企业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 P113 8
※ 员工任务的指派法(匈牙利法) P114 10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13
※ 培训成本收益的计算 P171 13
第五章 薪酬管理 14
※ 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 P325 14
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P326 15
人工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 P337 15
※ 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P340 15
※ 社会保险费的征缴 P349 17
※ 社会保险企业缴费计算实例 P350 17
※ 住房公积金的计算 P352 18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18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 P380 18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P380 18
1 / 34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 巴克制 P26
巴克制将工人劳动(工作)效率,按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分解为作业效率和开工率。
工作效率=工人作业效率×开工率
工人作业效率=定额工时÷工人实耗工时
开工率=工人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
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的工时-各级管理责任造成的浪费工时
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 P30
五、用标准差来衡量
现假定采取实耗工时的衡量方法,并对定额水平做横向考察,先计算出某部门各种定额完成率的平均值(X),再计算该部门各种定额完成率的标准差(σ):
σΣ(x-x)2n
n:该部门统计的人数
最后,计算出均衡率系数(k),k=σx ,k值越大,说明现行定额水平波动性越大
2 / 34
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 P33
一、准备阶段
压缩率是指对工时定额水平的调整幅度:
压缩率=原产品台份定额-计划产品台份定额原产品台份定额×100%
计划定额完成系数是指计划期内所要执行的劳动定额提高的幅度。
计划产量定额=现行产量定额×计划定额完成系数
计划工时定额=现行工时定额计划定额完成系数
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 P34
采用下列公式核算出新定额:
b=a1+y
b:零部件的实耗工时
a:修改前的定额工时
y:平均超额的百分比
y=a1a2-1
a1: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数
a2:应出勤工时数
x=(1+k)b
x:修改后新的单件工时定额
3 / 34
k:允许超额幅度
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 P37
4、按照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统计汇总实耗工时。
实耗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这种方法适合生产稳定、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
直接计算法:
单位产品实耗工时=报告期内某产品实耗工时总数报告期内该产品成品总量
报告期内该产品成品总量=报告期生产合格产品完成定额工时总数该产品的工时定额
间接计算法:
单位产品实耗工时=单位产品各工种现行工时定额÷本工种定额完成系数
4 / 34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P38
按产量定额计算
产量定额完成程度指示=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产量定额×100%
按工时定额计算
工时定额完成程度指示=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100%
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了考核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只能采用工时定额的形式,以定额工时综合反映出总的劳动成果: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示=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Q1tnQ1t1
Q1:某产品的实际产量
tn:某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t1:某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上式中分子减分母(Q1tn-Q1t1)之差,说明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好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生成工人劳动工时的节约或超支。
5 / 34
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P40
DW=合格产品产量+非因个人班组、车间过失而造成的废品量×单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