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完整word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12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完整word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doc

上传人:shijijielong001 2021/9/26 文件大小:1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完整word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 生
理病理、预防保健与疾病诊治的医学科学。
? 中医儿科学
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儿科病证的病因、 病机和辩证论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用下气汤(淳于意)治疗小儿嗝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
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首创小儿五脏辩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
脾胃论”的论点,被誉为“儿科之圣”。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成 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四诊中尤重望诊;对痘疹疾病, 以及惊风与痫证已能进一步加以鉴别。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
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 散等〕,创134方。
被誉为儿科之圣
《***新书》: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明代万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肾常虚”等观点。简称“三有余,四不足” 。
一、 胎儿期
受孕~分娩断脐。从末次月经的第 1天算起共40周。
特点:完全依靠母体。
二、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脐带结扎~生后满28天。
特点:内外环境突然变化。
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发病率高,易患胎产病。
围生期: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
三、 婴儿期(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
特点: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易患脾系疾病、肺系病、传染病。
四、 幼儿期
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特点:体格增长减慢,智能发育较快。
易患脾系病证、传染病和发生意外。
五、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又称幼童期。 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趋完 善。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易发生各种意外 ,如溺水、烫伤、误服药物。
六、学龄期学龄期:从6~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 12岁,男13岁)。 特点:体格生长稳步增长。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
七、青春期
青春期有一定差异: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肾气盛,天癸至,阴 量的变化。
由简单到复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特点:第二次生长高峰,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功能成熟。 阳和。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 杂的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了解)
"一、遗传因素
二、 营养
三、 疾病
四、 母亲情况
五、 生活环境
体重: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和。
決出生时体重约为3kg。
体重计算公式
< 6个月 (kg)= 出生体重+月龄X
7〜12个月 (kg)= 6+
2~12 岁 (kg)= 8+年龄X 2
出生时身长 50cm;
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
2~12岁身高估算公式:
身高(长)(cm) = 70 + 7 X年龄
坐高(顶臀长)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指距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生长。 头围测量方法:双眉弓上缘 枕骨结节
出生一32~34cm 1 岁一46cm 2 岁一48cm
5岁一50cm 15岁接近***。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头围过小:脑发育不良
头围过大: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后遗症。
测量方法: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取呼气和吸气的平
均值。
:*-出生时头围 >胸围,1岁时头围=胸围,2岁后胸围 >头围。
"胸围过小,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
青春期: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前囟门出生时宽约1-2cm,1-,前囟门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 见于脑积水,脑 炎,脑膜炎和脑肿瘤等疾病 ,前囟凹陷则见于脱水和极度消瘦者。 前囟小或关闭早:脑发
育不良;前囟关闭迟:甲状腺功能低下
孚L牙共20颗(4~10个月萌出~,6岁开始更换恒牙(共 32颗)。
儿童血压:收缩压 =2*年龄+80, 舒张压=2/3收缩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