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第九章数量遗传.docx

格式:docx   大小:1,456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九章数量遗传.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1/9/27 文件大小:1.4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九章数量遗传.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九章 数量遗传
通过本章学****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力的估算方法及在育种上根据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值对性状选择的原则;掌握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特征,了解其在动、植物育种上的用途。
前面各章阐述的遗传现象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遗传本质,即生物体的遗传表现直接由其基因型所决定。因此,可以直接根据遗传群体的表现型变异推测群体的基因型变异或基因的差异。这类遗传性状,其表现型和基因型具有不连续的(discontinuous)变异,称为质量性状(qualitativecharacter)。质量性状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体所具相对性的差异,可以采用经典遗传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群体中各个体分组并求不同组间的比例,研究它们的遗传动态。
生物界中还存在另一类遗传性状,其表现型变异是连续的(continuous),称为数量性状(quantitativecharacter)。数量性状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重要性状,例如,人的身高、牲畜的体重、植株的生育期、果实的大小,以及种子产量的多少等。这类性状在自然群体或杂种后代群体内,很难对不同个体的性状进行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级之间的比例,所以不能采用质量性状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表现型变异的分析推断群体的遗传变异。借助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一、玉米穗长遗传试验
玉米果穗长度不同的两个品系进行杂交,杂交结果如表13-1和图13-3,由之可见:F1的穗长介于两亲本之间,呈中间型;F2各植株结的穗子的长度表现明显的连续变异,不容易分组,因而也就不能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同时,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即使基因型纯合的亲本(P1、P2)和基因型杂合一致的杂种一代(F1),各个个体的穗长也呈现连续的分布,而不是只有一个长度。F2群体既有由于基因所造成的基因型差异,又
表13-1玉米穗长杂交试验有由于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差异,所以,F2的连续分布比亲本和F1都更广泛(表13-1和图13-3)。
均值
调查株数
穗长分布范围
(单位:厘米)
方差
标准差
短穗亲本

57
5~8


长穗亲本

101
13~21


F1

69
9~15


F2

401
7~19


二、数量性状的特征
数量性状有下述几点特征:第一,数量性状的变异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例如,动物的体重、植株的高矮、作物的产量等性状,不同品种间杂交的F2、F3等后代群体存在广泛的变异类型,不能明确地划分为不同的组,分析各组的分离比例;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第二,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它往往和那些能够遗传的变异相混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第三,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表达,在不同环境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三、微效多基因学说
分析数量性状遗传的变异实质,对提高数量性状育种的效率是很重要的。显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与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是有一定的区别。先看一个小麦粒色遗传试验的例子
小麦红粒和白粒杂交,F1都表现红色,因此红对白为显性,可分别用R和r表示。三个杂交后代有三种分离表现,有的组合表现3:1分离,有的则表现15:1分离或63:1分离。虽然表面上F1的表现为红色,但实际为双亲中间色,F2红白两色的分离
除3:1分离表明是一对基因所决定的以外,其他两种分别是两对、三对基因的重叠作用结果。但深入分析红色F2个体发现其表现又可以根据颜色深浅分成多种组分。后两种分离都反映基因的积加作用(积加作用二合一,但这里是基因的积加,而不是位点的积加),即每增加一个红粒有效基因(R),籽粒的颜色就要更红一些。这样,由于各个基因型所含的红粒有效基因数的不同,就形成红色程度不同的许多中间型籽粒。现将二对和三对基因的遗传动态解释图示如下:(1)小麦籽粒颜色遗传动态Ⅰ:
(2)小麦籽粒颜色遗传动态Ⅱ:
由于F1能够产生具有等数R和r的雌配子和雄配子,所以当某性状由一对基因决定时F1可以产生同等数目的雄配子(R+r)和雌配子(R+r),雌雄配子受精后,得F2的表现型频率为:
因此,当性状由n对独立基因决定时,则F2的表现型频率为:

当n=2时,代入上式并展开,即得:
4R3R2R1R0R
同理,当n=3时,代入上式并展开,即得:
6R5R4R3R2R1R0R
这里的分析与上面实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