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从“个体寂寞”到“群体寂寞”经验的书写—何其芳诗歌创作解读 1.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个体寂寞”到“群体寂寞”经验的书写—何其芳诗歌创作解读 1.doc

上传人:凹凸漫 2021/9/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个体寂寞”到“群体寂寞”经验的书写—何其芳诗歌创作解读 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个体寂寞”到“群体寂寞”经验的书写—何其芳诗歌创作解读
二、后期创作的思想艺术准备苦闷期的艺术探索
何其芳大学毕业以后,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这段时期是诗人的思想的苦闷期和艺术创作的探索期。也可以说是诗人后期创作思想和艺术准备的过渡期。走出校园的诗人开始真切地接触到社会的现实。何其芳在1936年创作的《送葬》展现了他此时的心态:燃在静寂中的白蜡烛/是我从胸间压出的叹息/这是送葬的时代。我看见讷伐尔用蓝色丝带牵着/知道海中秘密的大龙虾走在大街上/又用女人围裙上的带子/吊死在每晚一便士的旅馆的门外/最后的田园诗人正在旅馆内/用刀子割他颈间的蓝色静脉管。在这首诗当中明显可以看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子:"白蜡烛的叹息";、"冰冷的时间";、走在大街上的"大龙虾";、讷伐尔"吊死在每晚一便士的旅馆的门外";、"田园诗人";割着"蓝色静脉管";。这一切都烘托出一种压抑的气氛。现实似乎已经腐朽不堪,那个用细弱的喉咙唱着感伤的青春之歌的诗人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压抑的悲愤者的形象。"送葬的时代";已经在宣告同过去诀别,而"田园诗人";的隐喻则预示着某种决裂和讽刺,这种决裂更多的是要跟早期的自己告别,因为"形容词和隐喻和人工纸花/只能在炉火中发一次光。";象征主义式的颓废和隐喻在此成为了一种积极的具有转折性的力量,成为浪漫的诗人已经开始自觉地成长的一个标志。这与其说是时代的启发,毋宁说是诗人对生存环境的敏感和一种不自觉地反抗,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选择的契机出现。《恶之花》式的破坏性力量无疑与诗人的生存处境有着惊人的契合。这种冲突在诗人内心可以说已经酝酿成熟了。在此期间诗人写出了一系列类似风格的诗作:例如《人类史图》、《风沙日》、《醉吧》、《声音》等等。
在诗人创作早期就已经流露出了这种内心的冲突。在1931年创作的一首《我要》"我要唱一支婉转的歌/把我的过去送入坟墓/我要织一个美丽的梦/把我的未来睡在当中。";过去和未来的矛盾始终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冲突形式。这种冲突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故乡";主题。诗人对于故乡有一种复杂的态度。诗人一方面想逃离束缚自己的狭小天地,一方面又对那种寂寞的生活表现出留恋的情绪。"但在我的十五岁时我终于像安徒生童话里的那只丑小鸭离开那局促阴暗的乡土飞到外面来了,虽说外面不过是广大的沙漠,我并没有找到一片澄清的绿水可以照见我是一只天鹅那些寂寞、悠长,有着苍白色的平静的昔日。我已永远丧失了它们,但那倒似乎是一片静止的水,可以照见我憔悴的颜色。";。由此可见虽然"故乡";给了我局促阴暗,但却是一方静土,可以慰藉我敏感的心灵文学艺术论文,可以给我一个精神的依靠。诗人在一些很多诗当中都流露出了这种对故土的依恋的情绪:"或许我更要无梦的夜/知时会的风雨/护花的春温/我的乡土都会允许我的/我听见它呼唤的声音。";(《我的乡土》)"我昔自以为有一片乐土/藏之于记忆里最阴暗的角隅/从此始感到***的寂寞/更喜欢梦中道路的迷离。(《柏林》)这种对于故乡的矛盾态度正是诗人两个世界冲突的一种具体的表现。而到了诗人的后期创作,这种冲突有了新的变异的形式。而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源来源于诗人在延安生活中体验到的"寂寞";论文格式范文。
三、两重世界统一的艰难
诗人在1938年奔赴延安之后的创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