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诲人不倦(答案).doc

格式:doc   大小:8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诲人不倦(答案).doc

上传人:蓝天 2021/9/29 文件大小: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诲人不倦(答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诲人不倦
(一)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 教。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 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 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 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 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 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 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 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有限,
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 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 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 O (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答: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 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 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 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 的理念。
(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57 页)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58页)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课本59)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 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 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 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 “循循善诱”的教
育方法。
(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 学也。” (52页)
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页)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了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 “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 “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 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俳不 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 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 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 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 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