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水调歌头诗词6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调歌头诗词6篇.docx

上传人:文秘资料站 2021/9/29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调歌头诗词6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水调歌头诗词6篇
水调歌头诗词篇(一):读《水调歌头》有感
每当我读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都会深有感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首诗写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此,我也想起了远在常州打工的哥哥-赵琦。
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他和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记得我四岁那年,我和哥哥在看电视,我喜欢看动画片,哥哥喜欢看体育比赛,我们俩爱好不同,两人抢起遥控器来,哥哥一急,他随手一甩,把正好在吃的方便面作料撒到我的眼睛里,我哇哇哭喊着去找奶奶:“奶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用清水洗净了我的双眼。等我妈妈回来后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妈妈讲了一遍,妈妈把我拉到跟前,告诉了我和哥哥的关系。原来,我哥哥不是我妈妈亲生的,他是我爸爸和前妻的孩子。妈妈还教我凡事让着哥哥一点,因为他很可怜,从小就被他妈妈抛弃了。从那以后,我不再和他抢东西了,等我家条件好了一点后,又添了一台电视机。妈妈常说亲情是很可贵的,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种缘分,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美好的情景长留人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拥有这一轮明月。这么美妙的诗句,难怪会千古流传呢!
水调歌头诗词篇(二):2017年中考语文科目专项专攻练****古诗词赏析
2017年中考语文科目专项专攻练****古诗词赏析
1、(2016·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