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9/3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
第 3 页
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断】
讲读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写回忆故土的一段文字“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这一段文字,去体会东北物产的富饶、作者对故土的深情思念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
我问道:“用红布修饰高粱,这是为什么?〞
“因为高粱成熟时是红色的。〞学生们虽没见过高粱,但能想象得出。我让学生顺势再去想象。
“高粱成熟时,瞧去一大片满是的,像一块红布,这是一幅丰收的景象。〞又一个学生补充道。
“那金黄的豆粒呢?〞我微笑着再问。
学生们稍作思考,纷纷言道:“表示豆粒很大,很饱满。〞“颜色也很好看。〞“这也是写丰收的景象。〞学生们的答复令我很满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学生们也渐渐兴奋起来,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变化,这一段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段文字,它们有了色彩、情感和生命。已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用黑色修饰土地,肯定是说明土地肥沃。〞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想,这堂课的教学已水到渠成,下文已无须我多引导,我打算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我说:“下面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对其他一些描写语句的看法。〞
第 4 页
意外发生了。
“老师,红玉的脸庞,肯定是指他们的脸红得像玉,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一位爱好表现的男同学抢先答道。
马上有人反对:“应该是指他们吃得好,营养丰富,所以脸色红润。〞
学生们这样的解释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这样简单的短语,竟让学生产生这么大的误解。学生们的语感真是太差了,我打算重新介入。
“请大家仔细联系前后文,这里都是写东北的物产,表现了东北的富饶,怎么会跟脸庞扯上关系呢?〞我试图引导学生回归正途。
“对呀,正是因为那里物产丰富,粮食丰收,所以人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红得像红玉。〞“不对,应该是营养丰富,人们的脸上才健康红润。〞“根本不是这样的……〞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我真是哭笑不得。
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其实是把红玉比作脸庞,把黑玉比作眼睛,表现了两种玉的纯洁与名贵。〞我觉得自己解释得够明白的了,课堂也应该进入正轨了,我实在不想用“暴力手段〞。
平时感觉“很听话〞的学生们,再一次令我大跌眼镜,两派学生一致反对我的所谓“参考答案〞,与我据理力争:“那为什么不说成‘脸庞似的红玉,眼睛似的黑玉’?〞我感到自己真得是狼狈之极,为难之极。
第 5 页
突然,一个学生提出更新的看法:“老师,我觉得红玉是一种苹果,黑玉是一种葡萄,是说苹果又圆又红,葡萄成熟后紫得发黑。〞我感到这是一个更大的“反调〞,是对我更大的“挖苦〞。整个课堂乱了套,我已无法引导。看到下面的学生还在唧唧喳喳的吵个不停,我心里真火了,差点情绪失控。
停了一来分钟,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心想学生还是挺可爱的,我不能靠强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所谓威严,因为这样做根本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们只会口服而心不服,反而可能令自己在学生面前威信扫地。
最终我来了个折中,我请求学生们暂停讨论,回家去查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布置学生继续朗诵这一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