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
第 3 页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
中華勵志網]为您提供学习资料| 重庆市渝中区实验一小 戴崇洁
?黄山奇石?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喜欢阅读、且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的特点,为表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的三维整合。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运用讲、读、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局部。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在阅读和体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着重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对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资源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这一思想,课前我就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黄山的资料。在讲到“翻滚的云海〞时,学生就可运用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四绝〞的知识帮助理解。又如在教学本课第1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旨在唤起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关注。在教学“仙桃石〞一段时,我鼓励学生首先仔细观察电脑展示的奇石的图片,再通过双击鼠标选出“仙桃石〞来,并说明为什么要选的原因,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再如我在课后的语文实践中要求学生开展“黄山小百科〞的知识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及知识的关注程度,从小学会收集处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第 3 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课程课总目标的第七条指出:在语言能力开展的同时,要注重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互有侧重的思维训练点: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根底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第 4 页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泼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测,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时机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在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