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讲座-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635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讲座-PPT课件.ppt

上传人:na2021 2021/9/30 文件大小:2.5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讲座-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下防水技术标准讲座
 设 计
地下工程的排水应形成聚集、流径和排出等完整的排水系统。
地下工程种类繁多,施工方法各异,但除了全封闭防水结构以外,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完整的排水体系,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和山岭隧道、坑道,应通过明沟或暗沟〔管〕将水排出工程以外,无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如地铁、地下室、水底隧道等,应设置集水坑或集水井,将汇入坑〔井〕中的水抽排出工程以外。
渗排水、盲沟排水适用于无自流排水条件的地下工程,具体采用时应对地下水文及地质情况分析后确定。
地下工程的排水可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保护要求选用渗排水、盲沟排水或排水板排水。
这里所指的盲沟是有过滤层的盲沟,热塑性塑料丝盲沟因其过滤与排水一体化,故纳入盲管范畴中。
地下工程采用渗排水法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宜用于无自流排水条件、防水要求较高且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工程;
  2 渗排水层应设置在工程结构底板以下,并应由粗砂过滤层与集水管组成;
  3 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m,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过滤层与基坑土层接触处,应采用厚度100~150mm,粒径5~10mm的石子铺填;过滤层顶面与结构底面之间,宜干铺一层卷材或30~50mm厚的1:3水泥砂浆作隔浆层;
  4 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1%,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10m。渗入集水管的地下水导入集水井后应用泵排走。
与原标准相比,本条增加了渗排水方法的适用范围。对地下水较丰富、土层属于透水性砂质土的地基,应设置渗排水层;对常年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底板,只有丰水期内水位较高、土层为弱透水性的地基,可考虑盲沟排水。
 本条介绍了渗排水层的构造、施工程序及要求。设计渗排水层时,应合理选择排水材料。
 渗排水法是将排水层渗出的水,通过集水管流入集水井内,然后采用专用水泵机械排水。集水管可采用无砂混凝土集水管或软塑盲管,可根据工程的排水量大小、造价等因素进行选用。
1—结构底板;2—细石混凝土;3—底板防水层;
4—混凝土垫层;5—隔浆层;6—粗砂过滤层;
7—集水管;8—集水管座
盲沟排水宜用于地基为弱透水性土层、地下水量不大或排水面积较小,地下水位在建筑底板以下或在丰水期地下水位高于建筑底板的地下工程,也可用于贴壁式衬砌的边墙及结构底部排水。
  盲沟排水应设计为自流排水形式,当不具备自流排水条件时,应采取机械排水措施。
盲沟排水,一般设在建筑物周围,使地下水流入盲沟内,根据地形使水自动排走。如受地形限制,没有自流排水条件,那么可设集水井,再由水泵抽走。
盲沟排水适用于地基为弱透水性土层,地下水量不大、排水面积较小或常年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建筑室内地坪,只有雨季丰水期的短期内稍高于地下建筑室内地坪的地下防水工程。
 盲管排水宜用于隧道结构贴壁式衬砌、复合式衬砌结构的排水,排水体系应由环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或明沟等组成。
 环向排水盲沟〔管〕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沿隧道、坑道的周边固定于围岩或初期支护外表;
  2 纵向间距宜为5~20m,在水量较大或集中出水点应加密布置;
  3 应与纵向排水盲管相连;
  4 盲管与混凝土衬砌接触部位应外包无纺布形成隔浆层。
纵向排水盲管聚集拱顶、侧墙围岩外表下渗的地下水,而后通过排水明沟将水排至工程外。横向排水沟是将衬砌后排水明沟未排走的水及底板下部水引至中心排水盲管排走。
 盲管〔导水管〕即弹塑软式透水管,是以高强弹簧钢丝为骨架,经特殊防腐处理绕成的弹簧圈,外包无纺布和高强涤纶丝而成。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且不易堵塞,能随围岩基面紧贴铺设。导水管铺设的位置和每处铺设的数量应根据现场围岩的渗漏水具体情况确定。
贴壁式衬砌围岩渗水,可通过盲沟〔管〕、暗沟导入底部排水系统。
离壁式衬砌的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围岩稳定和防潮要求高的工程可设置离壁式衬砌,衬砌与岩壁间的距离,拱顶上部宜为600~800mm,侧墙处不应小于500mm;
  2 衬砌拱部宜作卷材、塑料防水板、水泥砂浆等防水层。拱肩应设置排水沟,沟底应预埋排水管或设置排水孔,直径宜为50~100mm,间距不宜大于6m。在侧墙和拱肩处应设置检查孔
  3 侧墙外排水沟应做成明沟,其纵向坡度不应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