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浦兴祖.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浦兴祖.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8/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浦兴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浦兴祖:试论有关“协商民主”的三个关系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亦译商议性民主),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由西方学者于上个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的。在此20余年后,国内学者也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协商民主”的问题,尤其是去年年初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后,“协商民主”更是成为了理论界的一大热点。所谓我国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是指“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学者们往往将其简称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那么,我们所说的“协商民主”,与西方提出的“协商民主”是什么关系?与我们的“人民政协”是什么关系?与我们的“选举民主”、“人大民主”是什么关系? 本文简要表述了笔者对上述三个“关系”的一些理解,旨在求得各方指正。
一、我国“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之关系
民主,是人类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所找到的迄今为止最好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强调“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明显优于一人独占国家权力的君主制与少数人“当家作主”的贵族制等。但,民主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有时名为“人民的权力”,实际上却被少数人乃至个别人所操纵着;即使按多数人意志通过的决策,有时也未必合理,因为“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即使按多数人意愿做出正确决策,有时也会出现多数忽视乃至压制少数的所谓“多数人专制(暴政)”现象。在西方,早已有人批评过此类“民主的困境”,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应对之策。所谓“协商民主”理论,即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对策。
1980年,《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的论文。文中第一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数年后,,则真正给协商民主赋予了动力。后来更多的学者关注起这一理论。其中,罗尔斯与哈贝马斯两位重量级理论家不仅分别出版了论述协商民主的专著,而且都将自己看作为“协商民主论者”。这就使协商民主理论进一步增强了影响力。
依笔者理解,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强调的是,自由平等的所有公民在公共决策前参与公开的协商讨论,既自由表达自身的偏好,又倾听他人的不同观点,经过理性思考,实现偏好的转换,以促进相互理解,注重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从而达至共识,赋予决策合法性。其中的关键词是:公民参与、公开协商、自由表达、理性倾听、偏好转换、公共责任、决策合法性。[1]
这一理论何时被引入我国的?本人注意到,出版于1990年的、黄文扬主编的《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一书中[2],%的篇幅,摘译了美国耶鲁大学198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民主:21国的多数人政府模式与协商政府模式》),阿伦系统比较了多数人民主与协商民主,其第二节标题即为“协商民主模式”,其观点是推崇协商民主。
但是,除此以外,“协商民主”理论在90年代似乎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更多关注。比如,中国社科院潘小娟研究员等主编的《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出版于2001年,其中未收“协商民主”词条;又如,徐大同先生总主编的5卷本《西方政治思想史》,出版于2005年,已写到上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