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1病史和体检:
1)溶血临床出现:发热+腰痛+黄疸
2)粒细胞缺乏:反复感染不容易控制者。
3)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长考虑-出血性疾病.
4)淋巴瘤有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5)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明显的脾脏肿大
6)ITP明显的四肢皮肤口腔黏膜瘀斑
7)血友病明显的深部和关节肌肉血肿
2骨髓象:祖细胞-原始X细胞—幼稚X细胞—成熟X细胞.
血小板:祖细胞-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巨核细胞
3比较:
1血象 急白 MDS 再障 缺铁
1红细胞:降低 降低 降低 降低
2白细胞:多数增多 降低 降低 正常
3血小板:降低 降低 降低 不定
2骨髓象
1红系 降低 升高 降低 升高
2粒系: 降低 升高 降低 正常
3巨核系 降低 升高 降低 正常
4原始: 》30% 〈30% <30% 〈30%
贫血
1定义: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同龄正常最低值,:缺乏红细胞—-无法携带氧气-—所以临表以缺氧为主要;
我原地区成年人贫血诊断标准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Hb(g/L)
RBC(×1012/L)
Hct
男性
<120
<4。0
<
女性
<110
〈
<
孕妇
〈100
贫血分级标准
血红蛋白(g/L)
轻度
正常下限~〉90
中度
90~〉60
重度
60~>30
极重度
30以下
记忆:从孕妇女性男性100到男性依次加10.。轻度——极重度:依次减30
2机制:红细胞寿命120天,其产生与破坏保持动态平衡。
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溶血);丢失过多(失血).
3分类:
类型
MCV(fl)
MCH(pg)
MCHC(%)
临床意义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32~35ﻫ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6~32
32~35
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32~35
慢性病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6
〈32
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急性的贫血都是正细胞性,慢性的为小细胞性贫血。其余的是大细胞性。
正再急,小慢铁,巨大,
按贫血骨髓增生程度分类:增生减低性贫血(再障);增生性贫血再障以外的.
4临表:和5个因素有关:贫血的病因;贫血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贫血时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发生贫血的速度;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和耐受能力.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5临床意义
1造血物质缺乏导致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体内储存铁缺乏,血红素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属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造血干细胞选择性地造成原红细胞产生障碍
4 MDS:难治性贫血,常伴感染或出血,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
5骨髓性贫血:慢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3溶血性贫血:RBC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
特点:伴黄疸,脾大。
4失血性贫血:各种急、慢性失血
5海洋性贫血:属珠蛋白合成障碍.
6巨幼细胞贫血:属DNA合成障碍.
7可进行骨髓移植治疗的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只有干细胞异常才需要进行骨髓移植.
6治疗:病因治疗最重要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熟悉常见贫血的治疗原则如IDA—铁剂;巨幼贫-叶酸、VB12;肾性贫血—EPO;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AA;AIHA可用激素、切脾等;重型AA可用ATG、CSA等;切除胸腺可治疗纯红细胞AA等。
支持疗法:输血(掌握输血的指征)
缺铁性贫血(含儿科)(必考)本质:铁蛋白降低——血红素合成障碍。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血液系统总结
1定义: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IDA)。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储存铁缺乏—红细胞内缺铁—IDA,是三者总称。
2铁代谢
转运载体:转铁蛋白
吸收:正常人消化道内铁吸收效率最高的部位是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
储存:铁的储存形式:以铁蛋白和含铁血红素.
运输:吸收的Fe3